中小学体育课安全管理制度.docx
中小学体育课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制度目的为保障师生在体育课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教育部门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制度,确保体育课安全有序开展。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校师生,包括体育教师、班主任、学生及参与体育课管理的后勤人员。第三条责任分工1 .学校领导主体责任: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统筹全校体育课安全工作;分管副校长具体协调,定期召开安全会议。2 .教职工职责:体育教师负责课堂安全教学,班主任配合管理班级学生,后勤人员保障场地设施安全。第二章组织与管理第四条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长,全面领导体育课安全工作,督促各部门落实责任。成员:分管副校长:监督体育课安全制度执行,协调教务处、总务处联动。教务处主任:审核体育课程安排,检查教学计划中的安全措施。总务处主任:负责场地设施维护,确保器材安全可用。班主任:协助体育教师管理班级学生,关注特殊体质学生。第五条教务处职责1 .制定体育课安全教学大纲,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和身体条件。2 .每周检查体育教师备课记录,重点审核安全保护措施(如高低杠保护、运动前热身设计)。第六条总务处职责1 .每周对操场、体育馆、器材室进行安全巡查,记录体育设施检查表(如篮球架螺丝是否松动、跑道是否有裂缝)。2 .配备急救箱(内含绷带、碘伏、冰袋等),放置在操场固定位置,定期更新药品。第七条班级安全工作小组组长:班主任,负责课前清点人数,提醒学生穿运动服、取下首饰(如项链、手表)。成员:班干部,协助教师管理纪律,及时报告学生身体不适或危险行为(如擅自攀爬单杠)。第三章体育场地设施安全第八条定期安全检查检查频率:后勤人员每周一、四对器材(单双杠、铅球、跨栏)和场地(足球场草皮、篮球场地面)进行检查。重点内容:器材连接处是否牢固、场地是否有积水或杂物、沙坑沙粒是否过薄(需达50厘米以上防摔)。第九条设施维护标准1 .篮球架、乒乓球台等固定器材每学期保养一次(除锈、上油),橡胶跑道每学年检测一次防滑性。2 .跳绳、接力棒等易耗器材及时更换,确保无断裂、毛刺(如发现跳绳手柄开裂,立即停用)。第十条隐患处理流程1 .发现安全隐患(如单杠焊接处开裂),后勤人员立即设置“禁止使用”警示牌,24小时内报修或更换。2 .维修期间用警戒线围蔽隐患区域,直至整改完成并验收合格。第四章体育活动安全第十一条教师备课要求1 .教案中必须包含“安全注意事项”板块,如:短跑项目:禁止在跑道上随意穿行,冲刺后缓慢减速。体操项目:必须有教师或保护员在旁(如做前滚翻时保护头部)。2 .针对雨天、高温等特殊天气,提前调整教学内容(如室内改上体育理论课,讲解运动损伤预防)。第十二条课堂安全规范1 .教师上课必须穿运动服,全程在岗,不得接打电话或擅自离开。2 .严格执行“热身一教学一放松”流程:热身时间不少于10分钟(如活动手腕、膝关节,慢跑一圈);教学中示范标准动作(如跳高架落地区域必须有软垫);结束前带领学生做拉伸放松,避免突然停止运动。第十三条学生课堂纪律1 .禁止行为:携带钥匙、硬币等硬物上课,穿凉鞋、牛仔裤参加运动;在跑道上推擦、用器材打闹(如拿接力棒当“武器”)。2 .身体不适需立即报告教师,不得隐瞒病情(如哮喘学生需提前告知教师减少运动量)。第十四条特殊场景管理外堂课:前往操场、体育馆前,教师整队清点人数,途中安排班干部前后带队,禁止奔跑追逐。考试课:长跑、立定跳远等项目,教师提前检查场地(如沙坑有无石子),安排学生轮流测试,避免拥挤。第五章应急处置与事故报告第十五条应急预案与演练1 .制定体育课安全应急方案,明确分工:校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轻伤(如扭伤冰敷、擦伤消毒);后勤人员:协助送医,联系家长,保护事故现场(如保留摔倒时的器材状态)。2 .每学期组织1次应急演练(如模拟学生踝关节扭伤、低血糖晕倒场景)。第十六条事故现场处理1 .轻伤:校医处理后,安排学生在阴凉处休息,班主任联系家长说明情况。2 .重伤(如骨折、昏迷):教师立即拨打120,禁止移动伤者(如需搬运,用木板固定受伤部位);后勤人员调取监控录像,保存事故发生前后10分钟画面。第十七条分级报告制度一般事故(如轻微擦伤):体育教师课后1小时内填写体育课安全事故登记表,交教务处备案。严重事故(需送医治疗):现场教师10分钟内报告校长,校长30分钟内电话上报教育局,24小时内提交书面报告(含事故经过、处理措施)。第六章培训与宣传第十八条安全培训内容1 .教师培训:每学年开学前开展“体育课安全教学”专题培训,内容包括:不同运动项目的保护技巧(如篮球防守时避免拉手、绊脚);特殊体质学生的教学调整(如心脏病学生避免高强度运动)。2 .学生培训:每学期第一节体育课为“安全课”,讲解:正确使用器材的方法(如投掷实心球时周围5米内不得站人);运动中自我保护常识(如摔倒时及时蜷缩身体、护住头部)。第十九条日常安全宣传1 .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发布“体育安全小贴士”(如“运动前一定要热身”“受伤后不要立即按摩”)。2 .开展“安全运动小标兵”评选,鼓励学生互相监督,发现危险行为及时劝阻。第七章监督与考核第二十条考核制度细则1 .教师考核:教务处每月检查体育课安全落实情况,评分项包括:是否按要求开展热身和放松活动(占30%);对特殊体质学生的关注记录(占20%);应急处理流程熟练度(通过演练评分,占50%)。2 .设施考核:总务处安全检查结果纳入后勤人员绩效,如未及时发现器材隐患,每次扣10分。第二H"一条问题整改机制1 .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如教师未佩戴口哨指挥、场地杂物未清理),教务处当天反馈责任人,要求3个工作日内整改。2 .整改完成后,领导小组复查,确保同类问题不再发生(如因器材老化多次报修,直接申请更换新品)。第八章附则第二十二条生效与执行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正式实施,全体师生须严格遵守。第二十三条解释权本制度由学校负责解释,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通过明确责任、细化流程、强化监督,构建“预防一管理一应急”一体化体系,为体育课安全筑牢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