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同志心得体会.docx
-
资源ID:1338719
资源大小:9.13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缅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同志心得体会.docx
缅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同志心得体会2月6日,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逝世。黄旭华同志以一生的“深潜”,为国家筑就了坚不可摧的“水下长城”,用无声的坚守,诠释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品格。党员干部身处新时代的伟大征程,当从黄旭华同志的一生中汲取力量,见贤思齐,奋发有为,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书写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壮丽篇章。致敬”以身许国终无悔”的耿耿忠诚志,汲取“一寸丹心图报国”的信仰力量,筑牢“矢志不渝跟党走''信仰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黄旭华同志自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便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党和国家。“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隐姓埋名三十年,舍''小家”为“大家”,黄旭华毅然决然奔赴大海深处,与家人亲友断绝联系。但他从未有过一丝怨言,始终扎根科研一线,默默耕耘,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发展倾尽心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党员干部要学习黄旭华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都要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致敬“敢为人先破万难”的熠熠创新魂,激发“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奋斗豪情,笃定“勇立潮头敢为先”的无畏气魄。核潜艇研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从零开始”。黄旭华带领团队发扬“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在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用算盘和计算尺一点一点地推演数据,用智慧和汗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并亲自参与深潜试验,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第一人。在他们的努力下,核潜艇研制跑出了“中国速度”,为我国海防事业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水下长城”。“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党员干部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要学习黄旭华同志的创新精神,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路径。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勇挑时代重担,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致敬“淡泊名利守初心”的拳拳奉献情,涵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践行“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赤诚担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黄旭华的一生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立下不朽功勋,却始终保持低调谦逊的作风。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追求名利地位,一心只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在他心中,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就是最大的幸福。即使在功成名就之后,他也没有选择“吃老本”,而是继续投身于核潜艇研发人才的传帮带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党员干部要学习黄旭华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置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