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为官从政之道.docx
浅谈为官从政之道我国古代就有“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如今时代虽然不同,但修身做人为官的原则并不过时。“为民”书记XX同志将这一原则精确的概括为:“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做官要先做人。做人是做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先做人,才能再做官。做人要讲道德,做官要讲官德。只有品位高尚的人,才可以做官。做官的前提是先做人,做人是做官的底线。因为做官者如果达不到做人这个最起码的要求,他肯定做不好官。一个人做官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做人是一辈子的事。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务有高低,但人格、官德不能低。只有把人品与官品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受人尊重、敬佩的人。为官者立身做人,一定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做到政治观点鲜明,理想坚定,心中装着人民,才能做到品行端正、为人正派、做官清廉。做人要讲道德,做官要讲官德。做官者必须先学会做人。人字很简单,一捌一捺就写了出来。但如何做人,如何为官,就大有文章了。归根结底,做官者必须先学会做人。古人云: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说的是做人。我认为为官如同做人,要先立德,讲“官德”。当了官,手中有了一定的权力,虽然地位高了,但是做人的良好品质不能丢。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是为老百姓办事的,是人民的公仆,应当把党的事业和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一句话,就是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办事,清清白白为官,这是为官做人的起码要求。毛泽东同志近7O年前就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给出了答案,号召全党同志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官更应该如此,做了官,一定要坚持我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当一任领导,兴一方经济,保一方平安,富一方人民,这是为官者的责任和义务。“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切实弄清楚为谁掌权、如何掌权的问题。我们的前辈已经告诉我们:做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署。我们一定要做一个为民着想的官,一个为民请命的官,一个一心为民的官。职位高尚须品位高尚,要常修为官之德。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做官先做人看作是从政为官的美德。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用金子比喻人品官德,纯度越高,品位就越高。作家萧军说过:“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必须首先是好人”。没有高尚的人格做底子,为官从政就容易摔跟头。高尚的人格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而天大的才能却填补不了人格的缺陷。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时刻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广大党员和干部树立良好的榜样。”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为广大群众所关注,并且对群众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因此,作为党的干部,要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提高自我控制力,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要求群众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群众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良好的榜样。所有这些,都关系到人品,即怎样做人的问题;要懂得怎样做官,必须首先懂得怎样做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职务越高,要求我们的品位越高。做官的该是人群中的佼佼者,这样的人自然应该重视自身的修养,尊重下属,认真做人,是个好官的同时也是好人。在位时让人钦佩其能力,退位后让人尊重其人格。做官不做人的下场令人痛心疾首。只想做官而不想修身做人,就很容易成为昏官、贪官、赃官、坏官。王宝森、马向东、胡长清、李真之流的堕落,不就是从放弃做人原则开始的吗?他们一朝为官,就得意忘形地忘记了自己还是“人”,片面追求官的感觉,忘记人的内涵。于是抛弃了我国修身做人的优良传统,心不是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而且成天琢磨怎样走门子、攀权势;研究的是如何去拍马屁,当走狗,卖灵魂;为了个人逞能,可以不要人格,背信弃义,欺诈蒙骗;可以无视法纪,贪污受贿,钻营投机。结果东窗事发,身败名裂,遗臭万年。万事要以民为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民为先,方可官位稳居。得民心者方可居官位,失民心者必失官位。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民为先”必须反对“官本位”。做官不坚持万事以民为先,就会滋生“官本位”的思想。“官本位”就是惟官至上。有些事情群众多次向上反映,甚至上访告状,有关职能部门就是充耳不闻,听之任之,迟迟不予解决。为什么一经领导过问,他们就闻风而动,随时解决了呢?因为领导是官,他们眼中只有官。这样的干部贪求权位,官本位思想严重,为了升迁趋炎附势、不择手段,跑官要官,醉心当官,他们怎么可能想到百姓的疾苦,关心百姓的冷暖呢?更提不上以民为先了。做官万事以民为先,必须反对官本位的思想。树立万事以民为先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写得很明白:”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就决定了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了群众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在实际生活中,各项工作的开展都会有先后主次的区别、轻重缓急的选择;在不同的地方、部门和单位,也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工作内容;即使是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也是方方面面、千头万绪的。树立“万事民为先”的思想,就是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集中精力办好那些最能体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实事、好事,而不能为了图省心、怕费事,或出于别的什么考虑,避实就虚,舍本求末。始终坚持万事以民为先。对于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来说,能不能做到“万事民为先”,是衡量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的一把标尺。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时时刻刻、事事处处做到“民为先”,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做到“万事民为先”,一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人民群众是主人,党的干部是公仆。在人民群众的利益面前,我们没有任何条件可讲,更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有全心全意服务的责任和义务。“万事民为先”,意味着不管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要把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放在头等位置,把群众的情绪和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唯人民群众之“令”是从。二是要不断增强责任感。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的本质是责任。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做事情,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对人民群众负责,不能站错立场;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偏离方向;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标准,不能失职失责。三是要带着感情做工作。只有在感情上与群众相融,在思想上与群众共鸣,在行动上与群众合拍,才能倾全身之力,尽公仆之责。如果在感情上厌烦、嫌弃、疏远群众,那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万事民为先”的。当然,“万事民为先”最终要落实到具体行动和工作成效上,在想干事和干成事中体现出来。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切实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水平,为群众办好事、干成事、多办事。四是要有实实在在的利民之行。爱民之心,关键要落实到利民之行上。只有切切实实的为老百姓想问题,干事情,排难解忧,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干出来的工作政绩才是实实在在的,广大群众才会赞成、答应、高兴和拥护。反之,如果不惜民力,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那样的“政绩”只会损害群众的利益,最终也必定被人民群众所唾弃。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范仲淹也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我们河南内乡县衙,有这样一幅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说的都是这一道理,做官就要好好做,尽心尽力为百姓着想。今天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永远做一名忠诚的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