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陆域吹填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
第1章编制总说明1.1 工程施工总体目标1.1.1 工期目标本工程施工总工期将在招标文件要求的工期内(暂定20xx年8月15日开工,120日历天)完成全部工程。1.1.2 质量目标我公司的质量目标为:工程验收合格率亚弊,主要分项工程达到优良等级;合同履行率100%,顾客投诉整改率100%。本标段将按业主招标文件提出的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验评,在完成公司质量目标的基础上,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工程。1.1.3 安全目标杜绝因工死亡,现场施工人员的年负伤率不大于0.05%;不发生重大及设备操作事故,重大交通事故和重大火灾事故,争创“安全施工样板工地”o施工安全管理严格按照有关施工安全技术规程及业主的要求执行。1.1 .4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目标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工程弃硝、污水排放、机械噪音控制及生活垃圾处理按照广东省及业主的文明施工与环保管理办法执行,创建“文明施工样板工地”O1.2 编制依据与编制原则1. 2.1编制依据(1)*陆域吹填(1-1区)工程招标文件*限公司2003.7;(2)*陆域吹填(1-1区)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工程勘察设计院2003.7;(3) *陆域吹填(1-1区)工程设计图纸*工程勘察设计院2003.7;(4)交通部: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J250-98);施工组织设计第2章工程概况3.1 工程概况*公司拟在*港区一期工程4个泊位用地后方,征用地后方,征用253.3万n?土地,作为发展物流保税等与港口相关联的产业用地。*物流保税区陆域范围划分为四个吹填区,即1区、2区、3区和4区,期4区又分为4-1区和4-2区。目前1、2、4-1和4-2区正在进行吹填施工。按原计划,1区吹填土取自港区一期工程基槽、港池的疏浚土。但根据最新的分析,东侧港区疏浚土的吹填进度不能满足*物流保税区的工程建设进度要求,所以需对1区南侧区域(I-I区)单独进行吹填施工,尽快形成1-1区陆域。本工程是*物流保税区陆域范围内1-1区的陆域形成工程,工程内容包括围堰工程和吹填工程。2. 1.1工程位置*物流保税区位于*地区围垦区内的西南侧,*港区一期工程4个泊位用地的后方,紧邻龙门南水道。*物流保税区陆域由1、2、3、4区共同组成,本工程(1-1区)是1区的一部分,位于整个物流保税区的南端。本吹填工程的取土区位于龙穴南水道内、在建*大桥南侧。2.2设计简介2.2.1高程系统:采用当地理论最低潮面。各基面间的关系见下图:0.10m105.00m2.00mV1.90m103.00m珠江基面平均海平面理论最低潮面珠江统一基面2.2.2坐标系统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斯投影,3o分带,中央子午线114oo2.2.3工程地质(1)工程地质本工程吹填区内尚未进行地质钻探,参考邻近区域的地质资料,地层从上至下大致分为以下几层:灰色淤泥:饱和,流塑灰黄色粘性土混砂:以粘性土为主,混有砂灰色淤泥质粘土:饱和,软塑黄灰色中细砂:中密密实灰黄色中粗砂:中密密实灰色粘土:可塑黄色粗砾砂:密实,混少量中砂及碎石强风化花岗岩(2)取土区本工程未对取土区安排地质钻探,参照邻近工程的少量地质钻孔资料,取土区地层从上至下大致分为以下几层:淤泥:饱和,流塑,局部含少量粉细砂及腐植物,局部夹薄层粉细砂。在全区范围内均有揭示。 粉细砂:灰色,局部表层灰黄色,饱和,松散,局部含少量淤泥,局部夹薄层淤泥。多数孔有揭示。 粉细砂夹淤泥:灰色,饱和,松散。仅SZ7孔和SZ8孔有揭示。 淤泥质粘土:灰色,饱和,软塑,粘性较强,局部偶夹细砂斑。仅SZ3孔揭示。粘土:灰白色,夹黄褐色,湿,软塑。权SZ6孔有揭示。从剖面图分析,吹填土以粉细砂和淤泥为主。2.2.4地震烈度本地区地震烈度为7度。2.2.5建筑物结构安全等级围堰按临时建筑物考虑。2.3工程质量检收标准围堰工程执行交通部港口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221-98),吹填工程执行疏浚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324-96)。2.4施工条件2.4.1气象气象要素气象要素根据周边的气象站资料整理,主要测站的名称及位置如下:表2.4港址周边各气象站的位置站名东经北纬与港址的距离及方位资料年限XXX站113°19f23°08,65km,NW19631977XXX站113°45'23°02,42km,NNE19571997XXX站在XXX市桥45km,NW19601982XXX站113°21,22°32,35km,SW19551975XXX站113°52,22°28,30km,SE19711975(1)气温根据XXX气象站的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22.0°C(XXX气象站为21.9)极端最高气温38.2°C(1994年7月2日)极端最低气温-0.5(1957年2月110)历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已30日数为131.8天(XXX站为115.4天)历年平均日最高气温,35日数为4.9天(XXX站为2.1天)(2)降雨根据XXX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1774.1mm历年最大年降雨量2394.9mm历年最小年降雨量972.2mm最长连续降雨量481.3mm最大日降雨量367.8mm多年日降雨量210mm的日数为46.9天多年日降雨量N25mm的日数为21.。天多年日降雨量N50mm的日数为7.7天根据XXX气象站1960-1982(缺62、63、65年)资料统计:历年最大年降雨量2652.8mm(1965年)历年最小年降雨量1030.Imm(1963年)最大一日降雨量255.6mm(1981年)最大一小时降雨量90.2mm(1979年)最大十分钟降雨量30.4mm(1973年)根据XXX国土资源地图集,港址处年均降雨量为180(M900mm。表2.5各级雨量的降雨天数降雨级别lmm5mm10mm25mm5011un100mm150mm平均天数103.962.943.118.76.51.40.6表2.6各站日降雨量25Omm日数站名XXXXXXXXXXXX暴雨日数6.76.58.07.7(3)雾雾一般出现在冬、春季,秋季偶有出现,511月一般无雾。雾多发于凌晨,中午后消散,各站雾日数如下:表2.7各站雾日数站名XXX(55-70年)XXXXXXXXX最多日数252115最少日数33平均日数13.78.26.65.7(4)风况本地区冬夏的风向季节变化比较显著,从春季至初秋一般盛行偏北风或偏东风,34月份为冬-夏风向转换期,9月份为夏-冬风向转换期。XXX站的年常风向为E,频率13%,次常风向为NE、ENE,各占频率9%,S和N向各占频率8%。无风或风向不定的频率占15%oXXX站的年常风向为E,频率23.38%,次常风向为SE,频率14.23%,再其次为N向,频率12.36%。该站的强风向为SE向、其次为E向。XXX站的年常风向为N,频率13%,次常风向为S,频率9%,无风或风向不定的频率占24%。常风向也是强风向,实测定时最大风速25ms,风向SEo5-39A、进点定位进位时拖轮绑拖挖泥船,按定位方法进入取土区。钢桩定位的船可松下钢桩,拖轮离开,抛左、右边锚。然后挖泥船自行摆动校正船位,使主桩位于挖泥中线位置,并使绞刀头位于起挖位置。B、对称钢桩横挖法,一般只需抛左右横移锚用于左、右横移摆动挖泥。横移锚锚缆长度应足以将锚抛出边线外,锚缆长度视锚型、水域条件而定。边锚抛设边锚一般抛出挖槽边线外90-150m,水域受限制,可以适当缩短些。浮筒管线的抛设浮筒管线一般应在风浪小的水域进行卡接,然后将分段管线拖到预定位置,按顺流、顺风方向逐段连接后再进位。管线的抛设,由于水域情况差异,抛设程序方法有所不同。A、沿海感潮水域在该项目工程中,此项工作一般宜在高平潮时进行。先将卡接好的浮筒管线与岸上管连接好,或固定在吹泥区。然后将管线另一端与挖泥船尾部的出泥管接好。用拖轮或锚艇顶推水上管线使之平顺无“死弯”,及时分别将涨、落潮流向的管线锚抛设妥当。B、管线锚的抛设为减少水流对管线的压力,稳定管线不使其随流漂移而造成管线脱节或蹩成死角而抛设管线锚,其间隔视管线长度及水流情况而定,一般取100200m,锚型及缆长,视流速、底质及风浪而定,风流影响大,底质差时锚重应大些、缆要长些。当流速不大于1.5ms时,可选用350500Kg的海军锚,若风流超过上述数值时,应选用50(M(Xx)Kg的海军锚,锚缆用1625mm的钢缆。由锚艇或拖轮进行抛设。操作方法刷围塔为原则,通常多保持在1520m的范围。D、在可能情况下,尽量减少使用水上吹砂管线,但必须保证在施工进程中的水上吹砂管线有自然弯曲的足够长度,水陆管线相接处设置平台,采用柔性接头,使水陆管线平顺相接,平台的位置和标高要能适应潮差和水位升降的变化。木架头的尺寸:管架宽度为1.53倍吹砂管直径;二档管架的距离一般与吹砂管的长度一致;管架高程不得低于当地高潮位(或施工期间的高水位);管架离地面高度如超过ZOm应加设斜撑,纵向可每隔二档设平撑与斜撑;桩长度应满足管架净高与桩尖入土深度的要求(见图8.4木管架结构示意图)。(八)(b)a.横断面(排架正面)b.侧面图图8.4木管架结构示意图E、管线平台,在浮管与岸管的联接处架设管线平台,平台的平面尺寸通常为2m×4m,高程一般与岸管一致。由于平台要承受船上三节管、伸缩管、吹砂管及吹砂时砂水重量的荷载,故平台桩一般都在8根以上,桩尖入土深度要求6m以上,B、水下潜管的连结方式分钢性和柔性两种。钢性连结使用带有法兰的吹砂管直接连结而成。柔性管线一般为每隔3-5节(或2-3节)吹砂管(24-30m)配一橡胶软管接头连结而成。柔性连结对地形适应性强,沉放起浮方便,一般较多采用。在地形变化比较大的地段,应增加1-2节胶管。潜管上升段和下段的坡度不宜太陡,其两端点站,并在管路上配备充、排气阀和水闸阀等设备。A:立面图B:平面图图8.5自浮式柔性水下潜管布置示意图C、潜管组装应选择在靠近沉放区、波浪和潮流较小水域进行,可在岸边、码头边或在驳船上用吊机将吹砂管组装成所需的长度,管口两端用盲板密封,使之直接浮在水上。组装好的管线应小心拖运。D、潜管下沉应选择在风浪较小、憩流时进行。水下管的沉放是通过端点站的水泵向管内注水,使管线总重力大于所受浮力实现的。水下管的敷设方法有牵引法、敷管船法、飘浮法等。施工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分段或整体敷设,当管线较长时,应配备2-3条拖轮或锚艇进行拖带和协助管线定位。管线沉放宜采用一端灌水另一端放气的方法。沉放完毕,应整体式分段进行加压检验,确保水下管施工质量。在通航区域沉放时,应设立警戒船。E、沉放后,两端应下锚固定,并设警戒标志。F、水下潜管布置示意图(见图8.6)oG、水下管的拆除是通过空压机对管内充气,使管线内产生浮力大于管线的总重量来完成水下管起浮、拆除的。有时也可以采取抽水法起浮。起浮后一般采取分段拆除。F、施工注意事项及其它a、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