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辐射环境现状及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标准》(07.6.9).docx
-
资源ID:1330922
资源大小:50.38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重庆市辐射环境现状及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标准》(07.6.9).docx
重庆市辐射环境现状及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的应用业已遍及医学、工业、农业和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目前,世界上共有32个国家拥有核电技术。与此同时,放射性同位素几乎已在全球所有国家使用。然而,随着放射性同位素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们也认识到了放射对人的机体所造成的损害,大剂量的放射性会造成被照射部位的组织损伤,并导致癌变,即使是小剂量的放射性,尤其是长时间的小剂量照射蓄积,也会导致照射器官组织诱发癌变,并会使受照射的生殖细胞发生遗传缺陷。因此,了解重庆市的辐射环境质量现状,规范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有关评价标准和技术路线要求,科学评价和评估辐射工作环境对人群和环境的影响可以规范辐射工作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强化辐射环境管理,从而更好的防治辐射污染,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1核技术应用项目分类1.1放射源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由密封包围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根据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可将放射源分为I类、11类、III类、IV类和V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其具体分类标准见关于发布放射源分类办法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5年第62号)1.2非密封源工作场所非密封源工作场所包括开放性工作场所、野外示踪试验等。其分类原则和放射源分类原则相同。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18871-2002)o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I类放射源。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n、III类放射源。1.3射线装置射线装置,是指X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等装置。根据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可将射线装置分为I类、II类、III类。按照使用用途分医用射线装置和非医用射线装置。其具体分类标准见关于发布射线装置分类办法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26号)1. 4伴生放射性矿物伴生放射性矿(以下简称伴生矿)是指含有较高水平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的非铀矿(如稀土矿和磷酸盐矿等)。我国伴生矿资源丰富,全国范围内伴生矿种类繁多,典型的伴生矿包括有色金属矿石、稀有金属矿石和部分黑色金属矿石,其开发利用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伴生矿的开采和精选;二类是伴生矿的冶炼、加工;三类是产品的使用与尾矿、矿渣利用。2核技术应用及危害2. 1放射性元素的性质所谓的放射性元素是指某些元素的不稳定原子核在进行衰变的过程中,以能量形式放出8、丫等射线,而自己变成一种新的原子。而放射性物质是指含有能自发放射出穿透力很强射线的元素的物质,这种射线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感觉也察觉不到的,必须采用特殊仪器才能测定出来。一般来讲,天然存在于自然界的放射性物质有铀、钮系和钾的同位素以及空气中的氢和宇宙射线等,这些都叫做天然放射性物质或天然放射源。它们广泛分布在岩石、土壤、水和空气中,人类对于这些天然射线的照射,早已经适应。而我们通常指的放射性污染是人工放射性物质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人类受到某些微量放射性物质的轻微辐射并不影响健康,只有当辐射达到一定剂量时才出现有害作用。当人类活动排放的放射性物质所造成的放射水平超过天然本底或国家所规定的标准时即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3. 2核技术应用核技术涉及辐射理论、辐射工艺及辐射应用的研究,为实现辐射工艺要求所必需的辐射装置的设计、选用、安装、调试、维护,辐射装置及剂量测量以及安全防护与管理等。核技术,尤其是核辐射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近年来受到普遍重视,它涉及到多个学科,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辐照食品、高分子材料等领域。4. 3核辐射的危害随着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放射性污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辐射危害大致可以分为客观健康危害和其他危害两大类。辐射的客观危害指的是对受照者本人及其后代健康的有害影响。其他危害指的是辐射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放射性物质进入环境后,可造成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并通过空气、饮食等途径进入人体,以体内或体外照射方式危害人体健康。辐射对人体的损伤效应较好地遵循着“剂量-效应关系”的准则:即辐射效应的发生与否或发生概率高低与人体受照剂量密切相关(见图1)。按剂量-效应关系,将辐射效应分为两类:一是确定性效应(deterministiceffect),也称为有阈值的辐射效应。即辐射照射达到一定的剂量水平才产生辐射效应,辐射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的大小相关,如辐射诱发的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性皮炎和放射病等。二是随机性效应(StOChaStiCeffect),也称无阈值的辐射效应。即任何微小的照射都可能产生辐射效应,辐射效应的发生概率与受照剂量相关,如辐射诱发的恶性肿瘤、辐射的遗传效应。辐射防护(或称保健物理)学科的目标是杜绝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和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概率限制到最低值。3重庆市电离辐射环境质量现状3.1污染源现状2004年“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摸清了重庆市放射源应用的基本情况。全市涉及在用、闲置和废弃放射源单位200多家,放射源1449枚(其中在用源1113枚,闲置、废弃放射源221枚);涉及工业、农业、医疗、地质、科研、教育等领域;按核素分共有22种核素,其中-Cs占总数的45.1%、6。CO占总数的30.7%;其次是241Am、226g9°s,分别占总数的6.9%、5.0%、4.1%o1449枚在用源中,I类源185枚,11类源446枚,III类源12枚,IV类源330枚,V类源476枚,I类、11类、III类源共占33.3%。2006年表1放射源类别统计表年份放射源数量I类源11类源III类源IV类源V类源合计200418544612330476144920061874501433150014823.2电离辐射环境质量重庆市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开展了辐射环境质量监测O对主城区内环境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监测,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巴南区。监测结果统计见表2。从表2可知:2004年主城区环境辐射剂量率平均值为76.6nGyh,2005年为51.5-105.9nGyh,2006年为51.5-105.9nGyho其中环境Y辐射剂量率较高的三个区分别是九龙坡区、高新区、沙坪坝区。表2主城区环境丫辐射剂量率监测结果统计表年份环境丫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nGy/h)测值范围平均值200435.1-141.176.6200551.5-105.978.8200651.5-105.976.03. 3伴生矿调查根据全市1643家煤矿单位和2830家非煤矿山资料,各矿区之间辐射剂量率水平差距比较明显,处在61nGy/h-439nGy/h之间,平均值为119.8nGyh,辐射剂量率最大值出现在南川吉兴煤矿。通过模型预测,各矿区辐射所致公众、职业照射有效剂量最大值分别为0.54mSv/a、0.61mSva,均未超过年剂量限值(ImSV/a、20mSva)o3. 4辐射事故随着核能和核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利用,具有放射源的产品在生产领域的应有越来越广泛,生产该类产品的厂家也越来越多。同时由于人们对于放射源的认知度十分贫乏,在监管上部分区县和单位还存在重视不够的现象,致使部分放射源处于无人看管或看管不严,特别是关停和破产企业情况更是严重。失控的放射源进入环境,可能造成放射性污染事故,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人生安全。因此,加强放射源管理、规范放射源利用是十分迫切的任务。2004年9月16号我市南川市白沙水泥厂发生了一起放射性污染源被盗事件,经过辐射站及时启动辐射环境应急预案,迅速追查到被盗放射源,避免了放射性污染事故的发生。2006年重庆某水泥厂发生了一起放射性污染源丢失事件,放射源属V类源,属一般辐射事故。Ol到06丢失源。5. 5结果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我市放射源应用呈明显上升趋势,2006年比2004年增加33个,增长的单位主要属于射线装置应用类单位,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医疗卫生行业利润较高,许多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组织在利益驱动下新建了医院;二是国家在实现医疗体制改革后,一些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投资新建了放射科。从表2可以看出,主城区内环境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在正常本底范围内o从重庆市近几年的辐射事故来看,2004-2006年共发生辐射事故有几起,其主要原因有涉源单位安全文化素养、管理问题以及无证使用放射源,由于辐射事故的严重性,加强放射源各环节的规范管理,加大监督执法力度。4辐射防护标准及要求辐射防护的目的应当是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将随机性效应的概率限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基本标准4.3:(1)对于涉及辐射照射的实践,如果它对受照射个体或社会产生的利益不足以抵消它所带来的危害,则不应当采用(实践的正当性);(2)所有的照射应当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后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尽量低的程度(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ALARA原则);(3)人所受的照射应当遵守剂量限值(个人剂量和危害限值)。4. 1国外情况ICRP(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年剂量限值为:表3年剂量限值年剂量限值(mSva)应用职业公众年有效剂量20a1约束值_b0.3c年当量剂量眼晶球15015皮肤50050手和足500注:a对于学生及学徒工,取这些值的十分之三b尚无统一的国际值,此值应根据具体的环境设定c对于单个新的辐射来源的期望值4. 2我国标准我国现行的标准采用的是ICRP1977年的推荐值。我国辐射防护规定中关于公众成员年有效剂量当量限值的规定,是实施辐射环境安全管理的基本标准,有关公众成员年摄入量限值的规定则属于基本标准中的次级标准。各辐射工作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从管理目的出发,还可以根据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制定严于基本标准的管理标准。有关辐射环境安全的管理标准,包括该辐射工作单位放射性流出物排放及固体废物存放造成的公众成员的年有效剂量当量限值,以及放射性流出物排放总量和排放浓度的限值规定。6. 3要求18871-2002建议的剂量限值:工作人员:2OmGy/a(五年中平均,并且任何一年不超过50mGya)公众:ImGy/a在高LET辐射(如CL粒子和中子)的情形下,以上剂量限值应当乘以1/10。当前,辐射防护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强迫符合线性无阈模型的数据为依据的;有必要重新评估积累的科学数据,不要带有线性无阈的偏见。因此,采纳“实际的”阈值概念对辐射防护体系的演进是必要的。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使辐射防护体系建立在面向个人的基础上,并满足21世纪伦理学的平等原则。5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7. 1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形式的确定根据项目的类别、对环境影响程度,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环发14号文)、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环31号令)、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内容与格式(HJ/T10.01995),给出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形式的判别表(表4),按此表确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登记表等形式。表4辐射工作环境影响评价形式一览表项目类别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生产放射性同位素(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