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考点二.docx
考点二理解重要概念、句子,检索关键信息文本展示(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8分)论名声德叔本华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而长新。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流传后世。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举例来说,亚历山大大帝所留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比如,战功的评定,它所依据的是少数见证人的证辞,然而这些见证人并非都曾在现场目击,即使果然在场目击,他们的观察报道也不一定都公允。以上所说的是有关立功的几个弱点,但可以用它的优点来平衡。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内容愈深奥,批评愈不易。通常,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而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在前面我已提过,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而且很快就成为陈年旧物了;然而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评价也就因时因人而异。某人的名声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声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或湮灭。因此,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而所谓绝对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所以为了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我们应该全力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的名声我们便不可认识真正的天才。然而,名声并不代表价值,许多的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莱辛便说过:“有些人得到了名声,另一些人却当获而未得。”(金玲译,有删改)思路呈现1.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思路】“立德、立功、立言”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答:(2)对于“立功、立言”叔本华持什么观点?他的观点与我国传统文化是否相同?答:(3)“立功、立言”与“立德”之间是什么关系?答:【点拨】注意在理解叔本华的观点的同时,还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进行比较。【答题】答:答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立言则指创立学说。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叔本华则认为立言优于立功。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要作用。2.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6分)【思路】这两个句子的上下文还有没有与此相关的信息?答:(2)这两句话是不是同一层面上的分析?答:【点拨】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第一句要把握住关键词“绝对价值”,第二句要理解其潜台词:“无名声者并不是没有价值”或“有名声者并不具有价值”。【答题】答:答案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品一品对论述类文本词语(概念)与句子含意的理解,常常在原文中有相关的信息,这较散文和小说更容易一些。因此,分析其含意,确定信息所在区域非常重要。多点训练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6分)答:解析二者的区别,主要分布于第二段至第四段中。既然是区别,就要成对答出这种区别,思维上要求缜密。答案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对点训练篇好题展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6分)时尚浅说黄毓璜辞典上“时尚”直白的释义就是“一时风尚”。作为社会流变、生活迁移、价值更迭驱动下的潮汐式性相注】,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以及可仿效性的自身特质,决定了它浪打浪般的生长,成就其推进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还不妨说,时尚作为时代的情感表征,乃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使然。虽然其行也不远,此起彼落,时有变更,却不随一己好恶而兴废,不因拒之纳之而行止,称得上是一位无翼而飞、天生天杀的主儿。同时,时尚也并非可以简单地一面而论。其本身也具备种种包容的可能:既可孕育诞生之契机,亦可成为溃靡之温床,事情确实存在两面性。“因势利导”因而成为可能,“圣者时也”的名言,“我行我素”的标榜,也因而都在大本大宗的道理之内,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在“自然化”了的客体面前的主观选择和临世态度。不妨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要不然,bk*'byebye”也不至于那么频频挂到男男女女的嘴边。这一方面说明人的“顺变”能力,另一方面呢,也就说明了人的“从众”心理他那样说的时候,未见得自己多么酷爱英语。可见“趋时”大体指向外部关涉,关涉“面子”上的事,跟自己内心的好恶关系是不太大的。这原本毋庸置疑,须得一议的是:这里的时尚很可能成为一种压力,压迫人们划一了心志和产生超水平的企求。诸如就业上某些职岗的过冷过热,诸如婚嫁时房子、车子被列为必要前提面对种种时尚如鹫趋之或心理失衡,人们有理由拒绝“安分守己”“安贫乐道”的慰勉,也同样有必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和属于自己的选择。如果说人除了是一种“物质”存在还分明是一种“精神”存在,那么,“与时俱进”跟“顺时迁变”就不能是一回事。而且,执着于精神性的人还往往抱持跟时尚“对视”的姿态,所谓“不随俗沉浮”,大体描述了在物性和物化了的时尚面前保持一份心灵的高傲。“不合时宜”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抗尘走俗”与“超尘脱俗”的起始点。我们无法在普遍的层面上要求人们都成就为精神上的“庞然大物”,可以肯定的则是:一个精神强健的人,一个有作为的人,一个不失尊严的人,无论是在春风得意中走马,还是在艰难困顿中蹒跚,都不能是一个失落自我而为时尚左右的人O(摘编自啄木鸟)【注】性相:梵语,“性”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相”是事物外观的表相。精炼成钢文章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思路】第三段可以划分出哪些?(2)人们为什么会“”?第三段有哪些词语可以很好地概括这个原因?【点拨】“"三字对于解答本题很关键,是让考生从文本中解读出作者的观点、看法,并将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答题】答:精炼成钢答案【思路】层次(2)趋时【点拨】文章说答案人具有“顺变”能力,能适应时尚。人有“从众”心理,往往会趋时逐流。人都爱“面子”,易于屈从时尚的压力。多点训练应如何正确面对“时尚”?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观点。(3分)答:解析可根据第三段的“面对种种时尚如鹫趋之或心理失衡,人们有理由拒绝安分守己''安贫乐道的慰勉,也同样有必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和属于自己的选择”;第四段的“执着于精神性的人在物性和物化了的时尚面前保持一份心灵的高傲”;第五段的“一个精神强健的人,一个有作为的人,一个不失尊严的人,无论是在春风得意中走马,还是在艰难困顿中蹒跚,都不能是一个失落自我而为时尚左右的人”概括出答案要点。答案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不超越实际追求时尚。在时尚面前要有自己的选择。要保持心灵的高傲,任何情况下都不为时尚所左右。刷题强化篇一、(2019,江苏深水中学高三考试)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18分)沉默梁实秋我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有一回他来看我,二人默对,不交一语。等到茶尽三碗,烟罄半听,主人并未欠伸,客人兴起告辞,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这位朋友现在已归道山,这一回无言造访,我至今不忘。明张鼎思琅娜代醉编有一段记载:“刘器之待制对客多默坐,往往不交一谈,至于终日。客意甚倦,或谓去,辄不听,至留之再三。有问之者曰:'人能终日危坐,而不欠伸欹侧,盖百无一二,其能之者必贵人也。'以其言试之,人皆验J可见对客默坐之事,过去亦不乏其例。不过所谓“主贵”之说,倒颇耐人寻味。所谓贵,一定要有一副高不可攀的神情,纵然不拒人千里之外,至少也要令人生莫测高深之感,所以处大居贵之士多半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两眼望天,面部无表情,纵然你问他一句话,他也能听若无闻,不置可否。这样的人如何能不贵?因为深沉的外貌,正好掩饰内部的空虚,这样的人最宜于摆在庙堂之上。骞谤之臣,骨鳗在喉,一吐为快,其实他是根本负有净谏之责,并不是图一时之快。鸡鸣犬吠各有所司,若有言官而箝口结舌,宁不有愧于鸡犬?至于一般的仁人君子,没有不愤世忧时的,其中大部分悯默无言,但有间或也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这样的人可使当世的人为之感喟,为之击节,他不能全名养寿,他只能在将来历史上享受他应得的清誉罢了。在有“不发言的自由”的时候而甘愿放弃这一项自由,这也是个人的自由。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有道之士,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运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Q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寂然,惟迦叶破颜微笑,这会心微笑胜似千言万语。古人云:“二十年不开口说话,向后佛也奈何你不得J二十年不开口说话,也要把口闷臭,但是语言道断之后,性水澄清,心珠自理,没有饶舌的必要。基督教CarthUSian教派也是以沉默静居为修行法门,经常彼此不许说话。“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庄子说:“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现在想找真正懂得沉默的朋友,也不容易了。(有册U改)1.文中第二段引用张鼎思琅珊代醉编的记载有何作用?(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属于引用的作用。引用首先是可以丰富文章内容,是作者的观点得到有力的佐证。本处引用是为了佐证作者关于“对客默坐之事,过去亦不乏其例”的观点。并且引出对引用内容“其能之者必贵人也”的议论,进而提出“深沉的外貌,正好掩饰内部的空虚”的看法。答案印证上文,说明对客默坐之事不乏其例;表达对沉默“主贵”的思考,说明沉默有时是掩饰内心的空虚;引用论证,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2 .解释下列文中画线句的含意。(6分)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3分)答:(2)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3分)答:解析对句子的理解要结合语境,要注意句子中使用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1)“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可见沉默是不得已的选择,时代限制了人的发言权,让人窒息的专制迫使人沉默。表达了作者对专制现实的强烈不满。(2)“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这句话是针对那些“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的人而言的。他们有看透世事的智慧,自然不会对世间之事评头论足,是彻悟的澄明,是不需说的。答案(1)在专制时代,沉默是仅有的自由;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2)摆脱世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