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听课记录.docx
老山界听课记录一、基本信息授课教师:XXX教师授课班级:七年级X班授课时间:2024年X月X日二、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要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特别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引发学生对红军长征艰难历程的好奇与探究欲望,从而引出课文老山界。(二)作者及背景介绍(2分钟)介绍作者陆定一,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亲身经历了翻越老山界等艰难险阻,这篇文章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经历,让学生对作者创作的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三)初读课文(10分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叙事风格和行文脉络。教师在黑板上列出重点字词,如“瑶民(ydo11in)”“军阀(junf)”“缴租(jiaozU“苛捐杂税(kejuanzashui)”等,进行正音和释义讲解。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朗读情况,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朗读指导,如语速、语调、停顿等,帮助学生初步感受红军长征途中的紧张氛围和坚定信念。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围绕翻越老山界写了哪些事情,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梳理,如与瑶民的交谈、登山前的准备、登山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包括山路崎岖、天气恶劣、粮食短缺等)以及下山的情景等,使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有清晰的框架性认识。(四)精读课文(20分钟)分析“与瑶民的交谈”部分:学生默读相关段落,圈画出描写瑶民和红军战士对话的语句,如“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请到里边坐。”等。教师提问:从这些对话中能看出红军战士和瑶民怎样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出红军战士纪律严明、和蔼可亲、善于做群众工作,瑶民则起初对红军心存疑虑,后被红军的真诚所打动,体现出瑶民的淳朴和对红军的逐渐信任。组织小组讨论:这部分内容对全文有何作用?让学生明白这一情节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良好的群众基础,体现了红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为后文红军克服重重困难作了铺垫。探究“登山过程中的艰难险阻”部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登山艰难的段落,如“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山路险峻、山势陡峭、天气寒冷等的语句,分析作者运用的描写方法,如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精神的作用。让学生思考红军战士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引导学生从红军的革命信念、团队精神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深刻理解。(五)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的其他感人故事或图片资料,如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长征的艰辛与伟大,拓宽学生对长征历史的认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关于长征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或传承的事例,鼓励学生思考长征精神对当代人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六)课堂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总结红军战士在翻越老山界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团结互助以及密切联系群众等优秀品质,强调老山界这一经历是红军长征精神的一个缩影。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勇于面对困难,努力克服挫折,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七)布置作业(1分钟)要求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段落,进行仿写,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文本描写手法的运用能力。推荐学生阅读王树增的长征,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三、教学特色与亮点文本解读深入:教师在精读课文环节,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对话、环境描写等进行细致分析,挖掘出红军战士和瑶民的形象特点以及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对故事表面的了解,而是深入到文本内部,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历史意义。历史与现实联系紧密:通过拓展延伸部分展示长征其他事迹和引导学生分享长征精神在现代的体现,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长征精神的永恒价值,增强了学生对长征精神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读写结合巧妙:布置的作业让学生仿写课文段落,能够促使学生在模仿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方法的运用、叙事的顺序等,将阅读与写作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四、教学建议在小组讨论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小组间的互动交流,如小组互评、互问等,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提高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在学生朗读课文时,可以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进一步增强朗读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