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六安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征求意见稿).docx
-
资源ID:1311232
资源大小:14.82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关于加快推进六安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征求意见稿).docx
关于加快推进六安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征求意见稿)为切实解决当前制约我市茶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六安茶叶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构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文章,力争通过5年发展,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80万亩,其中规模种植25万亩以上,茶产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发展至35家,企业SC认证比例40%以上,争创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以上,年对外销售额达50亿元以上,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300亿元,新创建茶文旅融合精品旅游线路3条以上,走出一条符合六安实际的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的产业发展之路,特制定以下若干举措。一、整合资源,推行规模化种植1 .精准摸排茶园现状。在全市46个茶叶主产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开展茶叶种植现状调查,统计分析茶园种植类别、品种、种植主体、亩产、产值等基本信息,确定需要进行改造提升、标准化建设、品种改良的茶园数量,指导产茶县区制定分年度茶园建设实施计划。2 .分类开展茶园提升。根据种植现状摸排信息,对低产低效茶园,按照茶园低洼渍水改造技术规范杂草丛生绿色防控技术规范缺株断行茶园改造技术规范等技术规程,进行改造提升;对现有基础条件较好的茶园,按照“三化”示范茶园建设规范,通过移棵并整、密植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路径,建设一批千亩连片标准化茶园和高产高效“三化”示范茶园;对品种老化的茶园,选育推广产量高、发芽早、品质好、抗逆性强的本土优良茶树群体种和金裕1号、金鸡1号、舒茶早等无性系良种。5年内高产高效茶园面积发展至35万亩以上,千亩连片标准化茶园发展至70个以上,良种茶园发展至50万亩以上。3 .推进茶园经营模式架构重塑。采取“政府组织+村集体主导+新型经营主体全程参与”模式,以县区政府为责任主体,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茶叶生产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租赁、企业订单溢价收购、转让土地经营权等方式推进集中连片茶园建设,探索整村、整乡镇推进单品种规模化种植,逐步实现茶园建设架构重塑。鼓励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加强茶园道路、水利、电力和信息监测等基础设施建设。4 .推行绿色生态种植。产茶县区政府要制定茶叶绿色生态种植配套支持政策,重点支持种植经营主体推广应用茶园有机肥替代、绿色防控、生态除草等种植技术。积极引导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绿色、有机、生态低碳茶园基地认证,提升产地茶叶价值。5年内实现绿色茶园基地认证25万亩以上,全国有机农产品(茶)基地认证1万亩以上。二、培优扶强,推行标准化加工5 .分级培育龙头企业。对茶叶加工企业进行分类施策、分级培育,支持中小微茶叶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技术升级和产能提升,加快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鼓励规上企业改造升级,兼并重组,跨界联合,与茶农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成长为亿元龙头企业。鼓励亿元龙头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推动强强联合、组团发展,加快培育为年产值5亿元以上链主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开展茶叶领域“头部企业”招引工作。5年内全市力争培育年产值超5亿元茶叶企业1家以上,超亿元茶叶企业发展至10家以上,引进茶叶领域“头部企业”2家以上。6 .规范执行加工标准。加大对地理标志产品六安瓜片地理标志产品霍山黄芽地理标志产品舒城小兰花等地标产品标准的宣传力度,及时修订完善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各环节标准内容。茶叶生产加工主体要按照市场监管部门要求,严格执行清洁化、标准化、智能化加工标准要求,开展标准化茶厂建设和SC认证。市场监管部门对已获SC认证的企业规范开展日常监管和产品抽查,明确时限对未获得SC认证的企业逐步纳入食品加工小作坊管理。传承保护六安瓜片等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促进手工炒茶厂房和设备改造升级,提升制茶工艺水平。5年内全市新建、改造标准化茶厂300个以上,获得SC认证的茶企发展至600家以上,对未获得认证的全部纳入食品加工小作坊管理。7 .深度开发夏秋茶资源。支持企业利用夏秋茶资源,积极应用夏秋茶采摘机械,开发炒青、黄大茶、红茶、高香茶、篮茶等产品,逐步扩大夏秋茶生产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和不同年龄层次人群消费喜好,加快花草茶、袋泡茶、冷泡茶、即溶茶等新式茶饮研发生产,推进茶食品、茶保健品等功能食品开发,鼓励对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咖啡碱等有效成份萃取,开发高附加值的营养品、保健品、化妆品原料或终端产品。五年内全市夏秋茶产量发展至3.5万吨以上。三、多措并举,推行市场化营销8 .强化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监管。产茶县区政府要建立健全茶叶品牌运行管理制度,组织制定六安茶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推介、使用、保护办法。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管理办法,推进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管理和规范使用,实行统一生产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Logo标识和统一广告宣传。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持有者应当严格执行准入管理规范,定期评估使用情况,并对授权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动态调整。9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实施区域公用品牌“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老字号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食安安徽等产品品牌认证工作。产茶县区政府和有宣传意愿、品牌效应、市场潜力的茶叶龙头企业,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播放六安茶对外宣传片、广告语、短视频,鼓励茶叶品牌上高速、进高铁。按照茶叶产区、品质和特色差异,制作和普及宣传名优茶标准实物样图谱,实行分类分等级营销策略,科学合理定价销售产品,维护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市场声誉。积极申请主办或承办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茶产业展销会、博览会,组团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外销重点省份茶叶展会,提升六安茶叶市场占有率。5年内,全市茶叶产品新争创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以上、皖美农品5个以上。10 .拓展市场销售渠道。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应严格执行国家相关包装强制性标准,跟进市场需求,优化产品包装设计,学习借鉴杭州西湖龙井、黄山小罐茶等经验做法,促进商品茶包装小型化、精致化、规范化和赋码溯源。谋划建设高规格茶叶专业交易市场,完善仓储冷链、物流配送等配套设施。积极开拓对外销售市场,支持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商业模式,构建线下线上相结合的现代销售体系,扩大市场份额。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要重点开展出口贸易市场的建设布局,鼓励茶企建立自有品牌和产品包装,拓展自营出口渠道。5年内,实现全市茶叶线上交易额15亿元以上,发展拥有自营出口权、年销售额超100O万美元的外贸型茶叶市场主体5个以上。四、以点带面,推行融合化发展11 .发展茶叶新兴业态。依托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美丽乡村中心村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项目,差异化发展“茶旅+体验”“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茶旅融合新业态,科学规划与引导建设茶博馆、茶博园、茶主题公园、茶叶特色小镇、茶产业主导型精品示范村。5年内,茶博馆(文化馆)发展至16个以上,茶叶特色小镇发展至15个以上,茶叶主导型精品示范村发展至20个以上。12 .开发茶文旅精品线路。要结合全市茶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和全域旅游规划,依托大别山风景道、六安茶谷、九十里山水画廊等重要旅游环线,打造以茶为媒旅游品牌和名片,完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基础设施,创建全国茶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的发展格局。5年内,全市茶游客年接待量突破150万人次,实现茶文旅融合销售收入超15亿元。13 .挖掘茶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与开发地方茶文化资源,进行合理保护与传承。鼓励和支持巾报与茶有关的农业文化遗产、非遗传统技艺,建立省级非遗技艺传承基地,推广非遗技艺。创作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公用品牌文化品味的茶文化作品。出版六安茶系列茶文化书籍或专著,创作历史文化歌曲、短视频等,发展茶文化经济。五、集聚要素,推行体系化保障14 .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统筹协调,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牵头举办茶文化节庆、制茶斗茶技能大赛、茶艺师评选等茶事活动,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监督茶叶标准化加工制作和市场监管,商务部门牵头负责“老字号”茶产品认定、市场渠道拓展和产品推介等活动,文旅部门牵头负责茶文化挖掘和氛围营造,供销部门牵头负责茶叶展示销售和市场开拓。充分发挥县区政府发展茶产业的主体作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茶产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用好用活各类支持政策,鼓励第三方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15 .强化行业自律。茶产业协会要牵头制定本行业共同遵守的行规行约,规范茶叶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协助有关部门建立完善的茶叶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受政府部门委托,组织制定、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经营规范,组织宣传贯彻各项标准和规范。积极做好茶叶商贸企业的价格协调工作,制止行业内不正当竞争,努力营造公平合理的产业发展环境。16 .强化要素保障。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农业产业强镇、“特色产业+金融+科技”、农业绿色循环种养试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等涉茶领域重大项目,支持产茶县区政府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安排一定比例的财政衔接资金,用于茶园改造提升、生产厂房建设、购置加工设备等物化项目。定期举办银企对接会,鼓励金融机构推行“茶叶鲜叶贷”“茶企贷”“订单贷”等支持茶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产品。鼓励保险机构根据茶产业发展需求开发保险种类,扩大保险覆盖面。开展六安茶全产业链大数据社会化服务,完善茶园管理数据普查、测绘上图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深做实“六安茶互联网平台”项目建设。17 .强化人才引领。利用安徽省茶产业体系六安综合实验站和市农科院茶叶研究室等创新平台,支持茶企与国内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引进和培养技术、管理和茶艺等方面职业化、专业化人才。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培育一批网络主播人才、市场营销人才、文化传播人才和六安茶品牌宣传“推荐官”。开展“制茶名师、制茶大师”等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选拔,鼓励茶叶加工人员参与各类茶业加工技能大赛,培养技能型人才。18 .强化执法监管。建立茶园投入品负面清单,强化茶园巡查执法,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及农药残留抽样检测,设立茶叶质量监管“红黑榜”,积极推行有奖举报监管机制,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除草剂进入茶园。在茶叶市场流通和销售环节加强多部门联合执法,开展承诺达标、市场监管、维权打假,及时查处违规使用六安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识行为,坚决打击外地茶冒充本地茶、假冒伪劣和以次充好等扰乱市场、损誉毁牌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