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主”课堂观察系列量表的使用 论文.docx
-
资源ID:1303674
资源大小:33.13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以学为主”课堂观察系列量表的使用 论文.docx
以学为主课堂观察系列量表的使用摘要:新课程改革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位置,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趋势,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活动更注重教师在课堂的表现,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听评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引导教学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但如何通过听评课为教师提供切实的提升引导,怎样将模糊的评课表达换算为较为精准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建立分析模型,明确在新课程改革下一节好课的边界,以及为每位教师指出从自身出发去接近一节好课的途径。同样从实际出发,结合颍上二中的校情,学习崔允鄢先生等的先进做法,设计了颍上二中以学为主课堂观察系列量表,并通过使用,收集数据,得出结论,本文主要对量表的使用作出说明。关键词:观察量表以学为主学习效果引言:本文主要为探讨在教学评价中能否通过设计量表,科学实际的设计评价项目,并将各项细目通过数据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以直观、客观的方式为授课教师和参评教师提供具体化的评价参照,指出具体的课堂改进方案;我结合崔允激先生和夏雪梅女士的研究成果设计了一套7份课堂观察量表,通过大量使用不断修改完善。教学行为作为课堂中的重要存在,直接关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新课程改革任务的落实。课堂是教学行为最常发生的地方,有效的课堂观察,能为教育研究提供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手段。课堂观察结果及专业教师团队的课堂评价能够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并由此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行为,最终达到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听评课是推动教师业务发展的最常见的校本教研方式,也是最有效方式,但长期以来,授课教师在课前与听评课教师没有有效沟通,听评课教师往往根据统一发放的听课表打分,课堂观察既没有具体分工,也没有客观依据,这种情况往往造成两种后果:一是评课或评价重复语言多、或遗漏关键的学生学的环节评价,无法对从课前准备到课后反思进行全景式的记录与评价;二是听课结果有评价,但往往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观察数据依据,评课语言空洞无味,不是没有方向的表扬就是缺乏依据的批评,失去了通过听评课推进教师教学艺术进步的意义。归根到底是因为课堂评价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抓手,同时也没有对听评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已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惯性的影响,很多教师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灌输式教学仍然在黑板前上演,经过调研,老师们不是不愿紧随新课改的步伐,也不是不了解新课改的重大意义,而是缺乏参照的依据和实施路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基于以上思考,我们通过实际教学和对新课改精神的理解,参照崔允鄢教授1.ICC课堂观察模式和夏雪梅博士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艺术中设计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框架,制订颍上二中以学为主课堂观察系列量表,目的是尽量通过具体可量化的数据为教师迈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核心的鲜活课堂提供参照系。一、量表使用的可能性”“凡是存在的事物总会存在于某些数据中”一一桑代克(E.1.Thorndike)存在于数量中的任何事物都是能够测量的一一麦克科尔(WAMCCa1.1.)二、“以学为主课堂观察量表的构成该系列量表由七部分构成:1.以学为主课堂观察量表(1)学生自主学习;2,以学为主课堂观察量表(2)教师行为观察;3,以学为主课堂观察量表(3)学生行为观察;4 .以学为主课堂观察量表(4)教师提问观察;5 .以学为主课堂观察量表(5)师生互动观察;6 .以学为主课堂观察量表(6)课前准备观察;7 ,以学为主课堂观察量表(7)课后准备观察;8 :观察量表(6)(7)由一人负责以“教师导学”和“学生学习”为双主线,将观察点聚焦于学生学习状态和教师的引导方法评价上来,形成问题提出一一确定方向一一制订方案一一收集依据一一分析课堂一一评价改进”的听评课流程,构成“两线七面”的评价测量参照系。需要说明的是,该观察系列量表还不完善,其制定主要从颍上二中这样学生基础较薄弱的校情出发,而且具有特定的观察任务,如果观察视角变化还需对量表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观察对象学生:学生的学习状态、合作状态、体验状态和学习效果;教师: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教导学方法)、师生互动状态、教师评价的方法和教学效果;(2)确定观察团队现代课堂观察有别于传统听课方式主要在于观察的视角和深度,传统听课方式往往观察视角单一,评课时泛泛而谈缺乏深度,该方式一般由一位老师或缺乏明确任务分工的几位老师构成,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听课老师本身的理论修养、业务水平、责任心、表达能力决定,无法保证每一次的听评课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现代课堂观察是一个团队的专业化实践,观察视角也不仅限于授课教师的课堂表现,而是对完整学习过程的全观察、全测量,评价也不是随意点评,而是带有明确任务、构成整体的全评价。因此,在组织课堂观察前,要对该次观察进行视角方面的分工、准备与调整,以符合观察任务的需要,因此必须组成观察团队。一般来说,观察团队由6人组成,其中一位担任观察团队组长,负责分配听评课任务、与授课教师沟通和课堂总体评价。余下5人各司其职,按照分配的任务认真听评并形成文字材料。课前会议在听课前,由授课教师发放资料,简单说课。观察组长分配具体的听评课任务,发放观察量表。由于被观察班级的座位构成方式不同,为了保证观察效果,要求在使用该表前要提前调查班级座位构成的原则,掌握学习能力较强和较弱、学习基础较好和较差的学生分布情况,兼顾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抵近观察不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达成度和反应,在不同类型学生中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程度。所以在不同班级或同一班级的不同时期观察教师的位置编排是不同的。课堂观察由于学生是观察量表的主要对象,并且具体观察视角不同,观察者的位置必须预先设定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周围,以便能真实客观记录学习状态。观察者认真观察记录,形成评价。4mrt1.)Ae*学习记.h5量科If>Miii1.d>>3B«t.iCt39一F上aHDXX,1.<c>v.I口与trtM夕不的*Q<.阅1*y阜WxHr.不。目,,.1.IYiifT九"Hf”*恭"*除与七*"向“力<Wrt0f,T1.11"CbT>h.,告Ginf升期9:匕.*ii,n*.<tj1.(5)观察量表的记录在上述系列观察量表中,量表1除了确定每位观察教师的位置、记录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外,还起到总表的作用,现主要对该表的使用和记录进行说明。5.1 表1记录说明的解读为了便于迅速记录该观察量表使用编码方式。问题编码:I-N为问题链中的问题记录序号。根据授课教师在课堂中的所有提问(包含有意义提问和无意义提问)编写数字顺序,1为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12为教师提出的第12个问题,依次类推。回答类型:A为点名回答,B为主动回答,C为主动提问,D为插话。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类型是不同的,在最终的统计结果中,如果A类较多,则说明要么问题难度过大,要么班级氛围较压抑,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的能力和意愿教低。问题难度:I为了解水平的问题,II为理解和运用水平的问题。“I”与"n代表问题的不同难度,两个符号出现的频率可观察出一节课的广度与深度。回答结果:回答正确与错误用“与“X”表示;不完全回答用3表示。不完全回答指答案不完整或部分正确。理答行为:“T答”为老师直接给出答案,“T追J”为教师追问,“T追X”为学生追问,S评为学生互评。T答指出于教学策略选择或未注意到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立刻自行作答,未给学生思考时间;T追J指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的追问;"T追X指教师在完善此前的提问后学生的追问;S评为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与评价。如果“T答”记录较多则说明教师未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设情境,体现知识灌输,T追JT追X与S评的记录较多,则反映学习过程的平等性和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程度。候答时间:若候答时间为3秒,则记为“3S”,依次类推;主要记录教师提问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学生学习沉浸程度。5.2 记录结果的体现方式Ia喻一1.w博修,Ct*哀()KA学HfiumGIm2JUCX玄WAHiaMtB30II-I1.fitM21.11tTH.*,"E1.:F二3k,i-。如1.7W-=tnMtJHiW.43M.I_,_IV一O'力比3W号.11送!#/£.WF=*BQ*M"'X三?T耳睇,行/耳曲网R园,>t>w.机;三看如上表1、观察教师位置的设置每位观察教师由于主要观察任务不同而设计在不同位置,“观察教师1”主要负责“观察量表(一)一一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察,安排在最后一排居中,可以观察整个教室;观察教师4”主要负责“观察量表(四)一一教师提问观察”,安排在班级居中的位置,便于观察教师和学生的反应;其他位置同理。2、学生自主学习状况信息的记录与解读例如:第一排的记录信息首先表明记录事件发生于这位同学,“1AIT追J10S”指教师提出的第1个问题一一该同学是被点名提问一一问题难度较低,为一般了解水平问答不完全正确或不全面一一被老师追问一一回答问题用了10秒的思考时间。第六排的记录信息表明记录事件发生于这位同学,"511B6ST追X”指教师提出的第5个问题一一问题难度较高,为理解运用水平一一该同学为主动回答一一回答正确一一回答问题用了6秒思考一一学生对问题作出追问。其余各表记录简单,不再赘述。(6)课后反馈观察结束后,各观察者汇总观察材料,根据各自负责的观察量表各项内容进行表述分析,发现亮点、找寻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值得注意的是:一、听评课是一种专业交流方式而不是审判,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是平等的,拥有同样的话语权,观察者评析时必须足够尊重被观察者的表达权利,结论易于被接受;二、观察者的表述与评析必须基于事实和证据;三、观察时小处着手,评析时大处着眼。由于一线教师理论的限制,观察时要立足易于形成结论的小切口,评析时要从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核心价值等高度出发看待课堂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的合作,更是一个团队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在课堂观测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项互动的过程,整个教师团队借助于课堂观测收集的数据,客观评价和深刻反思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进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获得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