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心得体会.docx
-
资源ID:1243685
资源大小:11.08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4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心得体会.docx
日前,g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文件,是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系统性跃升的关键历史节点上,对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出的全面系统部署,是新时代新征程强教强师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明确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在指导思想方面,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工作重点方面,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加快补齐教师队伍建设突出短板,强化高素质教师培养供给,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目标任务方面,意见明确,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总体目标要分成两个阶段达成。笫一个阶段:经过3至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第二个阶段: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白觉追求,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教加地位巩固提高,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此次出台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文件,是新时代新征程强教强师的纲领性文件。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师共有1891.8万人,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我国专任教师学历持续提升,小学和初中任教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分别达到78.03%s93.09%a卜.步,教育部将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并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教育教学各环节。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持续提高师范教育办学水平,不断加大优秀教师培养力度,通过深化“国培计划”改革、推进“特岗计划”改革,优化中西部地区和乡村教师资源配置。意见就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权益保障、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等五方面重要举措。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索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师共有1891.8万人,这支教师队伍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经过3至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教师地位巩固提高。近年来,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频繁进入校园,加重/教师负担,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凡是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宣传不良价值导向以及含有商业行为的活动一律不得进入校园。我们将强化跟踪问效,持续深化抠改,建立起减轻教师负担、规范与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进校园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减负松绑,充分保证教师从事主责主业。此次文件也明确提出了要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推进教师评价改革。俞伟跃介绍,要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畅通教师发展渠道,着力解决教师结构性矛盾。深化教师资格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招聘制度。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来评价教师,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学习贯彻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维护教肺教育惩戒权心得体会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加强教师权益保障方面明确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教育惩戒权是个有争议的老话题,虽然在此前相关文件中亦有所明确,但在现实执行中往往出现偏差:一边是面对学生出格行为,教师不敢管其至管不了:一边是个别教师简单把教育惩戒权理解为“惩罚权”,使孩子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家校关系受到影响。这次发布的意见,明确“依法惩处对教师的侮辱、诽滂、恶意炒作等言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有利于让教师理直气壮行使惩戒权,免除其更多后顾之忧。教育的意义在于塑造,塑造个体的人格和未来,也塑造社会的观念和文化。面而学生扰乱课堂秩序、打架斗殴、辱骂同学等失范行为,一个“不敢管”的教师,很难在学牛.人格塑造上发挥作用。学生的服从不只是迫于教师的惩戒权,更多应该被看成是服从于教育规则和教学秩序。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既是育人需要,也是维护课堂教学秩序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用“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来说明学校纪律的重要性;史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也曾呼吁“避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对学生要有惩戒”。美国、英国、口本等发达国家的教育部门,在限制任意惩戒的基础上,都明确了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可以说,教育惩戒权是现代教育实践总结出的共性经验,正所谓一一有“戒尺”才能“成方圆”。当然,能否把“戒尺”还给教师,不仅在于是否明确了教师的教育惩戒权,还在于整体的教育生态。家长能否对教育惩戒权的使用有足够的包容、理解,学校能否理直气壮支持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教师能否正确理解和使用惩戒权、避免惩戒权异化为“惩罚权”?只有社会整体趋向于支持和包容,教育惩戒权的边界和适用场景不断清晰,教师才能更好地拿起“戒尺”。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也被认为是世界各种运动形式中最复杂、最高级、最具创造性的一种运动,需要我们认识规律、遵循规律并能够熟练运用规律。新时代新阶段,中央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部署,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精通业务,专业过硬,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尤其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努力办出更多的好学校,为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瞠出新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