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党纪学习教育实效性.docx
增强党纪学习教育实效性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组织开展好党纪学习教育是当前的突出任务。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坚持和强化在党纪学习教育中的阵地作用,逐步建立健全了系统化、规范化的党纪学习教育培训体系,切实增强党纪学习教育的实效性。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做到重点与系统相结合。”组织纪律性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纪律性必须增强党性。”党纪教育和党性教育都是党的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性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党的纪律教育是党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在开展党性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党纪学习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不仅专门开设了党章党规党纪与党风廉政专题板块,开发了“新时代党章的与时俱进一一党章解读”“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等专题课程,还重点运用经典案例和本地资源,打造了“以廉为镜,修身守廉一一习近平总书记论两面镜子的启示”“学习焦裕禄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结合准则学事迹”“焦裕禄的家风”等特色课程,以此凸显党纪教育、培养学员纪律意识。同时,没有孤立地看待党纪学习教育,而是将其与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意识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其他相关课程有机结合,不断强化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性。把握教学与管理的关系,做到深入与长效相结合。党纪学习教育是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专题学习虽然能够使学员接受深入、系统的纪律教育,但毕竟是有限的阶段性学习,要做到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须将从严管理贯穿党纪学习教育全过程。为充分发挥不正之风“净化器”作用,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坚持在培训伊始就组织学员认真阅读弘扬焦裕禄精神树立优良学风倡议书,签订遵守培训纪律树立良好形象承诺书,并通过发放学员手册、举办“破冰活动”等,促使学员端正态度、厘清定位。制定班委会工作职责学员考勤学员考核与结业违规违纪处理等制度,组织观看持续发力纵深推进等警示教育片,构建“三个转变”工作机制、学员自我管理机制、考核结果运用机制,营造温馨温暖、互学互鉴、实践实干的学习氛围,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加强党性锤炼、坚定信念宗旨、牢记初心使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事业观。把握学习与转化的关系,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于把这一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纪学习教育的目的也同样如此,不仅要重构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还要更好地帮助其以学促变,只有不断完善学习教育的形式、要求和效果评价等,才能切实增强实效性。为深化和强化党纪学习教育效果,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在精心打造“您好,焦裕禄”“传承一一做焦裕禄式最美奋斗者”“厚植一一做焦裕禄式接班人”等系列沉浸式课程的基础上,又成功打造了沉浸式课程“纪律”。该课程在系统学习了解党的纪律建设历程的同时,以真实案例为基础,以融媒体技术为依托,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党性叩问、感悟提升等方式,从“信仰之失"''圈子文化”“贪欲之害”3个方面进行情景式演绎,组织学员开展“以案促改”专题民主生活会,重点对照党的“六大纪律”,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达到深层次警示教育的效果。此外,为强化学习成效,授课结束后还通过组织撰写党性分析报告等形式,积极引导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思想上和工作上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努力形成推动发展的新思路、严以律己的新办法,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将党纪学习教育内化为遵纪守法的具体行动。(作者系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文柏松来源:学习时报镇农家书屋运行经验材料近年来,*县*镇创新农家书屋运行机制,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将农家书屋与旧祠堂相融合,打造成政策理论的宣传讲堂、农民致富的充电学堂、非遗文化的展演礼堂、留守儿童的校外课堂。2023年,“书屋读经典农家颂新风”读书活动荣获中宣部、农业农村部”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全国示范活动。一是转变模式,提档升级“优”阵地。融合“建”.打破过去农家书屋主要放在村委会的模式,发挥古祠堂地理位置便利、凝聚力强、号召力广的独特作用,整合现有图书资源和阵地资源,深度挖掘本村优良家风家训,谋划建设了集农家书屋、党建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乡村治理示范、乡风文明展示等为一体的“*书院”,化散为聚、握指成拳,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资源1+1>2的效果。多方“筹”。采取“县里拨一点、乡镇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先后建成*书院、*书院,累计投入资金*万余元,各书屋均配有图书*余册、中小学辅导教材*余种,涉及政经、科技、生活、文化、少儿、综合六大类,因地制宜配置了可供上网的电视、投影仪及桌椅等配套设施。精细“管”.建立健全农家书屋管理、服务等工作机制,县图书馆安排专业老师对农家书屋管理员开展集中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水平,促进书屋管理员从图书“看门人”向阅读“引路人”转变;建立“点单式”股务模式,更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读者的文化需求;并针对村民年纪较大的特点,书屋还配备老花镜、放大镜等设备;同时将农家书屋开放时间通过公众号、微信群、乡村大喇叭等渠道公示公告,农闲时节延长开放时间,让广大群众切切实实享受文化惠民的成果。二是聚集合力,携手打造“强”运营。乡贤助力。积极动员村民及热心乡贤捐赠图书,组建”*公教育基金会”,购置配备课桌椅、大黑板、彩纸、笔墨和投影仪等硬件设施,逐步形成“书院新貌”,为孩子们提供学习书画、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使*书院成为全村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聚集地,真正实现共享文化建设成果。群众出力。积极组织本村党员、退休教师、“五老”人员、妇女、返乡大学生等志愿者力量,连续五年组织村内留守儿童开设周末托管、冬夏令营,已惠及青少年600余人次,受到家长学生的广泛好评。专家献力。引进公益团队、“田教授”、专家学者等开展活动,让“*书院”真正成为老百姓致富的“加油站”以及群众乐意去、愿意待的基层文化阵地。比如,积极引进“壹基金”公益团队在*书院内开展“儿童安全关爱行动”活动;邀请“田教授”农技专家去*书院为村民开设农业技术、助农专家讲座。三是创新载体,拓展服务“惠”民生。一方面,发挥主体功能,定期组织志愿者在*书院内开展“书屋读经典农家颂新风”等主题活动,向群众推荐好书、组织阅读分享,打造群众“悦”读新空间,让书香涵养乡村社会。另一方面,拓展服务外延,深化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童心港湾等相融合,定期开展理论宣讲、好人宣讲、知识讲座、技能培训、非遗传承等活动,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开展儿童阅读、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让农家书屋成为学生们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