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介入家庭困境个案服务对象的晚年挑战.docx
社工介入家庭困境个案服务对象的晚年挑战一、案例背景:(一)个案基本情况:服务对象(化名)杨老,男,低保人员,71岁,患有高血压经常头晕眼花情绪激动时容易晕倒;其配偶79岁患有白内障,手术后眼睛看不清晰,并且腿脚时常麻木隐痛,无法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二人婚后没有生育子女,有一名拾养的养女,养女外嫁生下一男(M岁)一女(12岁)后罹患精神疾病,现入住精神病院进行疗养,女婿家里经济收入微薄为其妻子提供医疗费用后无余力抚养子女,由服务对象夫妇二人承担抚养,这使服务对象承担了额外的经济和抚养压力。两位老人H身健康状况不佳,缺乏劳动能力,除每月最低生活保障和老人津贴之外,无其他经济收入,家庭经济条件十分困难。二、个案来源:社工在辖区内走访摸底排查民政服务对象(低保、特困、边缘家庭)时发现,服务对象与配偶、两名外孙共同居住在两间小瓦房中,并且社工通过交谈了解到家中衣食住行压力大,影响两名外孙的生长发育,谈到养女以及两名外孙老人便落泪,情绪低落,大程度的影响了老人的晚年生活。社工通过观察、综合评估服务对象家庭实际问题和需求,发展为个案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制定服务目标,实施方案,商定后签订个案服务同意书,为其提供个案服务。三、分析预估:前期社工通过交谈与观察深入了解了服务对象的家庭具体情况,剖析服务对象的问题以及实际需求:(一)经济问题:服务对象家庭目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每月最低保障金与老年人津贴,这对于抚养两名外孙以及维持基本生活来说显得捉襟见肘。家庭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活必需品的购置成为了一大难题。因此,经济支持是该家庭当前最迫切的需求之一,包拈食品、衣物、住房维修等基本生活费用,以及可能的医疗费用。(二)心理问题: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和身体健康问题,服务对象及其配偶可能承受着巨大的情绪压力和心理负担。长期的压力可能导致情绪低落、焦虑、无助感和绝望感。此外,由于健康问题,两位老人可能还会感到身体上的痛苦和不便,这进一步加剧了情绪问题。因此,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应对压力,改善情绪状态,也是非常关键的。四、理论依据:(一)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个体从其社会网络中获得的情感、信息、物质以及陪伴等支持对其心理健康和应对压力具有重要作用。社工在个案中链接服务对象的各种资源,包括社会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以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提高其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感。本例个案中社工使用链接资源的介入方式,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分析向社会寻求支持。(二)解决问题理论:解决问题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合作,识别问题、制定目标、探索解诀方案、实施计划并评估结果。在情绪活动和资源链接方面,这意味着帮助服务对象识别情绪问题,共同寻找合适的情绪管理策略,并寻找可用的资源来支持这些策略的实施。服务过程中,社工不断与服务对象共同协商探讨,针对服务对象家庭实际情况进行需求分析,确定目标,制定实施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帮助。五、服务计划:(一)服务目标:向服务对象提供通过向爱心企业单位链接获得的所需日常生活用品和口常探访与服务对象交流进行心理抚慰,以此抚平服务对象因生活琐事产生的心理起伏,舒缓精神压力和焦虑情绪,给予服务对象对往后生活的希望,提升服务对象的人生价值观和幸福感。(二)服务策略:通过与服务对象面对面沟通、与村委会低保负责人核实、与其邻居交流的方式,了解服务对象的家庭生活状况、身体状况、倾听服务对象的心声,分析服务对象的实际服务需求。运用社工理论知识以及社工常用专业技巧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与服务对象共同协商确立服务目标、服务计划以及实施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灵窗口倾听服务对象的繁琐心事,为服务对象答疑解惑,缓解服务对象的消极心理情绪。运用社工站平台人脉向爱心企业单位、社会组织进行链接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以此减轻服务对象生活物质上的压力,提高生活水平。六、实施过程:(一)收集服务对象资料,分析存在问题与服务需求。社工在辖区内走访摸底排查民政服务对象(低保、特困、边缘家庭)时发现,服务对象与配偶、两名外孙共同居住在两间小瓦房中,并且社工通过交谈了解到他们的生活非常困难,特别是在照顾养女和抚养外孙方面,负担很重。社工向服务对象表达了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二)建立专业关系。社工通过多次与政府民政口以及村委会进行确认核实服务对象身份以及享有的政策补贴后,进行入户探访与服务对象面对面交谈,共同协定服务计划以及实施方案。在服务过程中,社工始终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和需求,关注他们的心理和情感状态,积极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三)提供“情绪树洞”缓解服务对象压力。社工通过使用心理社会干预的专业手法,以多次入户探访与服务对象沟通交流,让服务对象宣泄无处释放压抑的情绪的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应对生活上的压力。(四)社会支持网络介入,链接社会资源。社工在了解服务对象家庭情况后,积极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向社会大众和爱心企业单位进行链接资源,以帮助服务对象家庭渡过难关。资源调查:社工对当地的慈善机构、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等进行调查,了解他们是否有相关的救助项目或资源可以提供给服务对象家庭。资源链接:社工与相关机构和企业取得联系后,详细说明服务对象家庭的困境,并请求他们提供支持。配送物资:在获得足够的物资支持后,社工组织志愿者对服务对象家庭进行定期的物资配送,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心理关怀:社工还关注服务对象家庭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定期探访、电话沟通等方式给予他们心理支持和关怀,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和焦虑。七、效果评估:在社工的专业干预下,服务对象一家的生活状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社工通过详细的需求评估,了解到服务对象一家面临的具体困难,并制定了相应的服务计划。在此基础上,社工积极链接了社区资源,为服务对象一家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物资援助,包括食品、衣物和日常生活用品,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除了物质支持,社工还重视对服务对象一家心理状态的关怀。通过定期的家访和深入的交谈,社工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提供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帮助他们释放内心的压抑和焦虑O在社工的持续努力下,服务对象一家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他们不仅在物质上得到了保障,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获得了支持。服务对象一家的H信心和勇气得到了增强,他们学会了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为确保服务成效的持续性,社工将长期跟踪定期电访服务对象,了解服务对象家庭最新情况。在本次案例中,社工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解决问题理论以及心理社会干预手法,有效地搭建了社会资源与困难家庭之间的桥梁。通过细致的资源调查与链接,社工为这些家庭提供了及时而有效的支持,缓解了他们的紧迫需求。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到物质援助,更重要的是,社工关注到了困难家庭在心理层面的需求,通过心理社会干预,增强了他们面对困境的心理抗压能力。在反思中,我们认识到,面对社会问题时,单纯的物质帮助并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健康同样关键。因此,在未来的服务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困难家庭心理层面的关怀和支持。我们将设计并实施更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项目,如心理咨询、情绪管理工作坊、压力缓解小组等,以此来帮助这些家庭建立起积极应对生活挑战的心理机制。此外,我们还将持续提升社工团队的专业能力,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使社工能够更精准地评估困难家庭的需求,并提供更为个性化和高效的服务。同时,我们也将探索与其他专业机构的合作机会,如医疗、教育和就业服务机构,共同为困难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促进他们的社会功能恢竟和生活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