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壹文秘!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第壹文秘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壹文秘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一种环保的塑料回收利用新技术.docx

    • 资源ID:1004507       资源大小:151.14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一种环保的塑料回收利用新技术.docx

    一、引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塑料以来,其因价格低廉、高性能、低密度和易加工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现代生活。然而,最近情况发生了改变,曾经“高值的塑料不再被认为是金属基材料的轻质化替代。相反,由于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导致了严重的后处理问题,塑料被认为是环境污染源之一。目前已经有大量组织表达了对海洋塑料污染的担忧,并指出处理废弃塑料污染问题的难度。其中,由于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残留危害,自2020年起,一次性塑料餐具和包装在中国海南省被禁止使用。尽管多地已采取措施,限制塑料使用,用以解决塑料污染问题,但收效甚微。除此之外,这种限制增量的方式也无法解决目前已经被生产且正在服役中的塑料所造成的污染问题。据报道,目前全球未经妥善处置的废弃塑料存量高达57亿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负担。因此,如何处理如此大量的废弃塑料存量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面对的难题。目前,废弃塑料的回收再利用备受关注,原因是该方法可以完美解决这一全球性环境问题。然而,考虑到大多数聚合物之间相容性较弱,如何使不相容的聚合物共混物增容,为高质高效回收再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例如,作为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常规塑料,废弃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的高值回收再利用一直以来都是业界关注的重点。虽然PP和PE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但由于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晶体结构的差异,使得两者简单共混时出现严重的相分离现象,从而导致较差的力学性能。尽管己经有大量关于通过调控PP和PE相容性以提升其界面强度来实现共混物性能增强的研究,但是至今为止,回收废弃混杂PP和PE的最好方法仍为分选或者添加相容剂。尽管将混杂废弃物分拣成单一组分的废弃聚合物在工业中被广泛应用于废旧塑料回收,但是这种方法不仅成本较高而且效率低下。由于分选成本过高且可行性不佳,在各种塑料再生技术中,将多组分废弃塑料与相容剂混合增容被认为是解决废弃塑料污染的另一途径。在这一领域,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多种相容剂被研究人员合成以提升PP和PE的相容性,从而实现混合物增容。最近,通过针对性合成PP/PE嵌段共聚物,实现了PP/PE合金的高效增容和性能强化。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些添加剂高昂的成本、潜在的毒性以及实验室小规模制备的低效率仍然限制了废旧塑料规模化回收。因此,高效且环保地制备高性能的PP/PE合金仍极具挑战。此外,根据目前学界对不相容聚合物增容机制的理解,化学添加剂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考虑到工业可行性以及环境友好性,采用物理手段制备高性能PP/PE合金相比化学手段来说更有益处。为了能够通过物理手段制备高性能PP/PE合金,我们从中国古老手工技术中获得了灵感。作为中国明代著名的科学先驱,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介绍了多种传统的日常制造技术,其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法榨油的过程,即对大豆施加循环瞬时压力从而得到大豆油。受到该方法的启发,我们尝试在聚合物共混物中引入循环瞬态压力,从而实现对制品结构和性能的精准调控。在本文中,PP和PE被选择作为研究对象来探究循环瞬态压力的影响。如图1所示,我们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工业规模化生产的瞬态应力加工(ISTSP)新技术,通过自制的偏心转子挤出机(ERE)产生循环瞬态压力,在无需任何添加剂的条件下实现PP/PE物理合金化。ERE的详细说明见附录A中的图S1。图1.基于ISTSP技术的PP/PE物理合金化示意图。二、实验部分(一)原料PP的牌号为FC80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熔融指数(MFl)8.0g(10min)1(230,2.16kgzASTMD-1238)。PE的牌号为HMA-O25(德国埃克森美孚公司生产),MFI8.2g(10min)1(190,2.16kg,ASTMD-1238)。所有材料均未作任何处理。(二)基于ERE的PP/PE共混物制备在加工之前,PP和PE粒料均采用真空烘箱进行干燥以去除其中可能存在的水分。随后按照50/50的质量比混合后加入挤出机喂料口。实验过程中,挤出机从进料口到口模的温度分别设置为140、220,220.215,挤出速度保持为50rmin,口模为Imm厚的片状模头,冷却方式为冷却水冷却。为了研究在平行于挤出方向(MD)和垂直于挤出方向(TD)上结构的区别,分别沿着MD和TD方向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样品的切割制备。(三)基于剪切流变的PP/PE共混物制备为了对比ISTSP技术与传统挤出成型技术的区别,采用剪切流变仪德国Brabender密炼机(MIX)进行对照组样品的制备。与ERE样品的制备方式一致,在共混前,PP和PE粒料采用真空烘箱进行干燥,然后以50/50的质量比进行混合后加入密炼机进行共混。密炼机加工条件:温度为190°C,密炼机转子转速为50rmin*,共混时间为8min,共混后所得的PP/PE共混物浸入冷水中进行冷却。在制备过程中,PPPE共混扭矩-时间关系被记录在附录A中的图S2中。后续SEM表征和力学测试的样品为在45MPa和190条件下模压6min制得的。(四)表征PP/PE合金的形貌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EM(3700NzHitachiJapan)进行观测,工作电压和距离分别为5kV和13mm。在表征前,样品被浸入液氮中至少30min,然后进行冷冻脆断,最后喷金。PP/PE合金中分散相和连续相尺寸及其分布采用ImageJ软件进行分析。对于每个样品,从510张SEM图像中选择至少100个随机计数,确定其尺寸平均值。PP/PE合金的微观形貌及其模量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DimensionFastScanAFMzBruker,USA)在量化纳米力学(QNM)模式下测得,测试过程中所使用的探针的弹性系数为138Nm-l,数据采用NanoSCoPe软件进行分析。制品的取向情况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仪(NiCc)IetNeXUS670,ThermalScientific,USA)在偏光透射模式下进行。扫描次数为64次,扫描范围为4004000cm-l,分辨率为8cm-l0拉伸性能采用Instron万能试验机(5566,InstronzUSA)进行表征,在室温下进行,拉伸速度为20mmmin-l0试样为标准哑铃型拉伸样条,尺寸如附录A中的图S3所示。对每个样品,至少测试4根样条以获得拉伸性能平均值。动态热力学性能分析采用美国TA公司的动态热力学分析仪(DMA)Q800进行测试。测试采用拉伸模式,测试频率为1Hz,温度范围为-70100°C,加热速率为3°Cmin%试样尺寸为35mmlmmlmm(见附录A中的图S3)。热重分析(TGA)使用德国Netzsch公司的TG209分析仪在30600°C温度范围及氮气气氛下进行,加热速率为10°Cmir,试验样品质量为610mg。三、结果与讨论采用不同方法制备的PP/PE共混物相形态如图2(八)(c)所示。根据文献4,9-10报道,由于较弱的相容性和较差的界面黏着力,PP/PE共混物通常呈现连续-分散结构或共连续结构。与文献报道一致,基于稳态剪切流场的密炼机制备的PP/PE共混物表现出典型的共连续结构,如图2(八)所示。与由密炼机制备的样品不同,采用ISTSP技术制备的PP/PE合金(ISTSPPP/PE)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相形态。在TD方向图2(b),IISTSPPP/PE呈现出高度有序且类似蜂窝结构的六边形结构。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在PP/PE合金或任何其他聚合物合金中获得这种蜂窝形态的报道。众所周知,在自然界中蜜蜂可以在蜂巢中构筑大量六边形棱柱状结构。除了蜂窝,在植物、人体和各种天然材料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六边形蜂窝结构。受这种自然进化结构的启发,研窕人员发现蜂窝结构能够以最小的材料密度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除此之外,蜂窝结构还具有一些额外的功能优势,如光学特性、导电和导热等。由于蜂窝结构表现出优越的拓扑结构优势,研窕人员开发了多种方法制造人造蜂窝。然而,以上报道均处于实验室阶段,制造规模较小和效率较低,且主要依赖化学处理,极大地限制了人造蜂窝的推广和应用。与目前文献报道的先进人造蜂窝工艺较低的产量(一次产出7g)相比,ISTSP采用的是工业级挤出机,使用直径为40mm的转子可每小时产出超过80kg的人造蜂窝状PP/PE共混物,且无需任何添加剂。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ISTSP可以高效地且以工业化规模制造有机人造蜂窝,而且相比现有的制造工艺更加简单和高效。此外,根据图2(b)中SEM图像,可以测得ISTSP技术制备的蜂窝结构PP/PE合金的平均蜂窝壁厚和孔径分别为(100±25)nm和(680±264)nm图2(d),表明所制备的人造蜂窝结构为纳米尺度。图2(e)所示的ISTSPPP/PE合金模量图像(QNM模式)进一步证实了纳米尺度蜂窝结构的形成。此外,由于PP和PE的模量不同,QNM模量图能够清楚地区分人造纳米蜂窝结构中的蜂窝芯和蜂窝壁分别为PP相和PE相。通过对ISTSPPP/PE样品沿MD方向的低温淬断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存在大量高度有序排列的纤维,如图2(c)所示。利用偏振FT-IR计算可得PP纤维的总体取向度约为25%、晶区取向度约为32%共混物中PP和PE的结晶信息见附录A中的Sl部分和图S4(八)、(b),进一步确认了共混物中高度取向结构的形成。除PP相外,偏振FT-IR光谱显示920Cm-I和930Cm-I特征峰沿不同偏振角度呈现不同的强度(见附录A中的图S5),表明共混物中PE相也存在取向。除高度取向结构外,统计表明图2(c)的SEM中的纤维长度均超过100m,可以计算得到纳米尺度蜂窝结构PP/PE合金中的蜂窝芯长径比大于150。根据文献调研,发现这是首次报道具有高度定向、高长径比纳米尺度蜂窝结构的PP/PE共混物,表明该样品可能会在导电、导热等领域具有良好的拓扑学优势。图2.PP/PE共混物的形态表征。(八)密炼机制备的PP/PE合金的SEM图像。(b)ERE制备的PP/PE合金在TD方向上的SEM图像。(C)ERE制备的PP/PE合金在MD方向上的SEM图像。(八)(C)中的标尺为20m0(d)从TD方向上的SEM图像测量的ISTSPPP/PE共混物的蜂窝壁和孔尺寸分布。(e)ISTSPPP/PE共混物的QNM模量图像,显示蜂窝壁和蜂窝细胞分别属于PE相和PP相。上述表征表明,通过使用ISTSP技术能够以工业化规模制备具有高度取向、纳米尺度蜂窝结构的PP/PE共混物。接下来对其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在图3中,提出了由ISTSP技术提供的拉伸流场下高取向纳米蜂窝结构的可能形成机制。图3(八)为ISTSP中转子的工作过程:在ERE运行过程中,转子处于绕自身轴线自转和定子轴线往复直线运动的复合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聚合物熔体收到周期性的拉伸、压缩作用,即物料所受的压力为周期性的增大和缩小,类似于榨油过程中的循环瞬态压力。根据转子、定子和驱动结构的设计,转子在定子中每旋转一圈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拉伸-压缩单元(ECU),与此同时,物料的微观结构也会因受到ECU的作用而发生改变。结合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在利用ISTSP技术制备共混物的过程中,可将PP/PE合金的形态随着ECU的循环分为五个阶段图3(b)o在第一阶段,PP/PE熔体呈现典型的连续-分散结构,各种形状的液滴(即分散相)随机分布在基体中。在这种形态中,PE是分散相,而PP是连续相。在第二阶段,ECU和热力学的共同作用促使PE液滴迅速变成球形,形成海-岛状结构。对熔体持续施加循环拉伸-压缩作用将诱导PP/PE形态转变为第三阶段,在此阶段中,球形PE液滴被拉伸成棒状。在第三阶段,相比于前两个阶段,由于拉伸力场是沿着MD方向施加的,因此,熔体中的PE微棒沿着MD方向取向,表现出较强的各向异性。随着进一步的ECU循环,

    注意事项

    本文(一种环保的塑料回收利用新技术.docx)为本站会员(p**)主动上传,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