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资源
(共4186
份)
用时:26ms
-
附件1:福建中医药大学2017年科研平台开放课题申报指南序号所属平台选题指南平台所在单位资助项目数1福建省中药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特色中药传统与现代研究药学院22省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福建省中药传统炮制.
-
黄帝内经的13个药方内经中的治疗措施,多以针刺为主,而略于方药。对方药的运用,仅提出了十三首方剂,通称“内经十三方”。但其中的小金丹,载于素问遗篇刺法论,显系后世之方。这十三方方药虽少,但它是我国运用.
-
表1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单位参观预约申请表申请单位(盖章)参观日期年月日(星期)参观人数人参观主体(请填写参观单位及主要领导)参观缘由参观时间到馆时间:参观时长: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备注表2成都中医药大.
-
编号辽宁省名中医申报表姓名从事专业专业技术资格申报称号辽宁中医大师辽宁省名中医辽宁省青年名中医口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单位地址邮政编码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制表填表说明1、请字迹工整填报本表;或向本部门索取电子文.
-
省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基本标准一、测试器材(一)体质测试仪器体质测试仪器须符合全国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的测试要求。具体检测指标包括以下三类:1 身体形态类:需满足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体脂率等指.
-
市中医医院综合改革工作总结我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及广东省和清远市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公立中医医.
-
县中医医院综合改革工作总结我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工作。在卫健局的指.
-
关于促进我市黑木耳、灵芝等产业发展的建议一、产业发展概况木耳、灵芝一直是池州市食用菌主打产品,东至县黑木耳更是国家地理性标志产品。东至县地处长江皖江段南岸之首,位于北纬30度区域,横跨长江平原与皖南山.
-
高血压患者中医调养要点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214OnInIHg,舒张压290mmHg),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是最.
-
高热体温在39以上统称高热。可由很多疾病引起,绝大多数急性高热为感染性发热,主要属于中医学外感实证发热的范畴,常见于温病的病程中。多因外感六淫,尤其是温热火邪所引起。由于病情的轻重不一及其演变发展,所.
-
香迷昏迷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抑制的一种症状。中医学认为其病理性质有痰闭和热闭的区别。热闭是温病邪热内传心包;痰闭是痰蒙心窍,夹湿的为痰浊,夹火的为痰火。如昏迷过深,正不胜邪,可出现虚脱征象,其病机属.
-
黄疸黄疸以目黄、肤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疾病,而以肝胆系统疾患为主,包括溶血性黄疸(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疟疾、蚕豆病等)、肝细胞性黄疸(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梗阻性黄疸(如胆石.
-
脑梗死病人中医调养要点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这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导致脑组织的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
-
2023年中医实践技能第一站第一站辨证论治1号题:L诊断:感冒风热感冒2与时行感冒的鉴别3治法:辛凉解表4方药:银翘散2号题:1自己诊断:中医病名:感冒证型:阴虚感冒2与时行感冒的鉴别3治法:滋阴解表.
-
痿蹙痿蹙,指肢体筋脉弛纵,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活动的症状。类似西医学中运动神经和肌肉损害所引起的某些弛缓性瘫痪,常见的如:多发性神经炎、小儿麻痹后遗症、周期性麻痹、重症肌无力及进行性肌萎缩、肌营养不.
-
胸痛胸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见于胸廓及胸部内脏(包括呼吸、循环系统及食道)的很多疾病,如肋间神经痛、肋骨骨折、大叶性肺炎、胸膜炎、心绞痛、心包炎、食管癌等。其发病原因虽然很多,不同疾病有其不同的证候.
-
胃脱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常规胃脱痛,是以胃腕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病。一、护理评估(1)了解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等情况及与饮食的关系。(2)观察患者有无腹胀、暧气、反酸等症状,纳呆、恶心有.
-
胁痛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而言,为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与肝相表里,故本证多与肝胆及胁肋部疾患有关。其主要病理为肝的疏泄条达功能失常,而致肝气郁结,胁肋疼痛,久则气滞血瘀.
-
糖尿病患者中医调养要点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有1/41/2的糖尿病病人有糖尿病家族史,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本病临床.
-
气喘气喘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一般分为虚实两类。实喘为邪气壅肺,气失宜降,多由外感风寒火热或痰浊蕴肺所引起;虚喘多因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之后,精气亏虚,肺不主气,肾不纳气而致。主要包括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