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框架结构建筑办公楼外装饰工程工期保证措施一、工期目标:本工程招标工期为75个日历天,我公司确保75个日历天竣工交付使用。二、保证工程进度的组织措施在75天工程全部竣工,我公司充分认识到本工程项目的重要.
-
交底单位名称: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渝黔7标项目部编号:单位工程桂花园隧道第1页共9页交底内容桂花园隧道-进口-洞口工程-洞身开挖主送单位桂花园隧道进口张平工班日期2020年9月交底内容:1、适用范围.
-
框架箱涵作业指导书1编制依据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铁路混凝土支架法现浇施工技术规程TB10110-2011;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9603-2015;高速铁路.
-
框架结构建筑办公楼外装饰工程回访保修措施工程验收合格交付甲方使用后,我方在保修期内提供免费保修服务(保修期为竣工之日起贰年时间内)。若是因甲方使用不当和不可抗力等原因引起的损坏,乙方将及时处理,费用由.
-
一,电力电缆线路:1,流程及标准;准备电缆线路施工的工机具,测量工具如:皮尺、钢卷尺、测量绳、标桩、红油漆等,施工工具如:锹、镐、钢钎、大锤、电缆支架、电缆滑车,材料如:电缆标志桩、电缆保护钢管、管口.
-
技术交底书ZT1102JL12-03单位:中铁H一局集团武九客专项目经理部编号:DYSG-I-2016-10-21主送单位各架子队第1页共1页工程名称路基附属工程日期2016年10月21日交底内容:路.
-
交底单位名称:中铁十一局集团重庆至黔江铁路站前7标一工区编号:单位工程名称桂花园隧道进口第1页共9页交底内容桂花园进口-洞身开挖主送单位一JL区施工队日期2020年9月15日交底内容:1、适用范围本交.
-
技术交底书松江沸亭路改造工程上跨燃气桥T梁架设施工技术交底书表格编号1311项目名称中铁四局松江潮亭路改造工程项目经理部第页共页交底编号Sjmtl-Tljs-OI工程名称松江沸亭路辅道改造及配套工程设.
-
技术交底书松江沸亭路改造工程上跨燃气桥T梁架设安全技术交底书表格编号1311项目名称中铁四局松江沸亭路改造工程项目经理部第页共页交底编号Sjmtl-TLJS-OI工程名称松江沸亭路辅道改造及配套工程设.
-
机械回填土施工方案本工程填方量比较大的地方分布于四个作业区域,分别是师职楼后山填土、小区四周道路填土、车库顶板绿化景观填土、各工作面的回填土方。因此,土方的回填必须按照土方开挖平衡核算量预留足够的填土.
-
暗挖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1 .暗挖工程概况和特点:工程所在位置、设计概况与工程规模(结构形式、尺寸、埋深等)、开工时间及计划完工时间等。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与工程有关的地层描述(包.
-
智慧梁厂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一、智慧梁厂区域建设创新应用(一)采用钢结构厂棚生产车间传统梁场仅考虑了钢筋加工、绑扎采用厂棚车间作业,而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及预应力施工等仍采用露天施工。受雨水影响,易造成钢.
-
施工技术交底记录项目工程名称蒙华铁路MHSS-5标段项目部单位工程名称西安岭隧道无硅轨道分部工程名称重载弹性支承块式无昨道床轨道板划分交底时间接受交底签收情况接受单位接受人接收时间接受单位接受人接受时.
-
一.编制依据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二、建设概况三.施工工艺3.1施工流程加劲桩施工7天后进行张拉,开挖第一层土方,再分段间隔开槽施工第2.
-
施工技术交底记录编号:项目工程名称蒙华铁路MHSS-5标段项目部单位工程名称西安岭隧道无硅轨道分部工程名称重载弹性支承块式无昨道床模板(DK768+320DK765+970.599段)交底时间接受交底.
-
无昨轨道精调施工技术交底技术交底内容:一、技术交底范围适用于郑万高铁XXX区间段无昨轨道精调施工作业。二、施工步骤轨排精调采用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配合全站仪和螺杆调节器进行。上道工序验收合格T轨排检查、.
-
施工防汛预案一.编制依据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二、工程概况西侧为校园规划路,南临西铁匠营村,东侧临校园内运动场,地上无永久性建筑。三、汛期界定汛期一般为当年的6月15日至.
-
旋喷搅拌加劲桩施工方案一.施工流程加劲桩施工7天后进行张拉,开挖第一层土方,再分段间隔开槽施工第2道加劲桩。双拼工字钢25a腰梁施工,第2道600加劲桩张拉锁定后,分段分块开挖第2层。第2道加劲桩,第.
-
施工技术交底记录编号:项目工程名称蒙华铁路MHTJ-15标段项目部单位工程名称西安岭隧道无硅轨道分部工程名称重载弹性支承块式无昨道床植筋(DK768+320DK765+970.599段)交底时间接受交.
-
施工应急救援预案一、应急救援原则(1)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的基本原则,应急和应急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级管理,分线负责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各级领导各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