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药师资格考试资源
(共1870
份)
用时:71ms
-
内经第四单元病证一、Al1、热病的治疗大法是A、各通其脏脉B、行气泄热C、祛瘀清热D、通调腑气E、消导积滞2、素问热论“其未满三日者”说明邪仍在三阳之表,采用A、汗法B、和法C、消法D、下法E、补法3.
-
2020年中医内科主治-专业知识(三)一、Al1、咳嗽之痰湿蕴肺证,咳嗽何时加重A、早晨B、白天C、午后D、黄昏E、夜间2、慢性支气管炎早期最可能发生的肺功能改变是A、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降低.
-
内经第七单元养生一、Al1、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阳明脉衰,面始焦”的年龄是A、三七B、四七C、五七D、六七E、七七2、“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
-
内经第三单元病机一、Al1、素问调经论中:阳虚则外寒B、内热C、外热D、内寒E、以上均非2、素问举痛论认为产生各种疾病的基本病机是A、阴阳失调B、气机逆乱C、寒热错杂D、本虚标实E、体质虚弱3、素问举.
-
2020年中医内科主治-专业知识(二)一、Al1、急性支气管炎的对症治疗,咳嗽较剧无痰时可选用A、复方甘草合剂B、可待因C、复方氯化核D、溟己新E、盐酸氨浪索2、午后、黄昏咳嗽加重,咳声轻微短促者,多.
-
中药学第八单元泻下药一、Al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大黄功效的是A、泻下攻积B、清热泻火C、凉血解毒D、逐瘀通经E、软坚散结2、有关大黄的使用注意事项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妇女月经期忌用B、妇女怀孕期忌.
-
伤寒论第五单元少阴病辨证论治一、Al1、伤寒论中体现“治未病”预防治疗学思想的证治是A、真武汤证B、四逆散证C、四逆汤证D、小柴胡汤证E、桂枝汤证2、真武汤治疗A、阳郁厥逆B、少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C.
-
内经第五单元诊法一、Al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善诊者A、察色按脉,先别阴阳B、审清浊而知部分C、视喘息听音声D、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E、以上都是2、内经提出的中医学诊断纲领是A、善诊者,察色按脉,.
-
方剂学第十七单元祛痰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祛痰剂适用于痰浊留滞于脏腑、经络、肢体而导致的痰病,临床可见于咳喘,头痛,眩晕,胸痹,呕吐,中风,痰厥,癫狂,惊痫,以及痰核、瘴疡等多种.
-
常见急症-猝死一、Al1、猝死阳虚证采用的治疗方剂为A、千金犀角散B、通脉四逆汤C、天王补心丹D、甘麦大枣汤E、通窍活血汤2、猝死实证证型采用的治疗方剂为A、至宝丹B、安宫牛黄丸C、生脉散D、通脉四逆.
-
方剂学第八单元补益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补益剂适用于各种虚证,包括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要点二补益剂的应用注意事项应注意辨别虚实真假。补益剂多为滋腻之品,.
-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要点一正气丕足谩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要点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要点一环境与发病气候因素,地域因素.
-
中药学第二十二单元补虚药细目一概述要点一补虚药的性能特点根据“甘能补”的理论,大多具有甘味。要点二补虚药的功效补虚作用有补气、补阳、补血与补阴的不同。有的补虚药还分别兼有祛寒、润燥、生津、清热及收涩功.
-
中药学第四单元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细目一中药的配伍要点一配伍的意义1 .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2 .全面适应病情的需要3 .降低毒副反应要点二配伍的内容七情古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和药物的配伍关系称之为.
-
肺系疾病-肺胀一、Al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控制心力衰竭利尿药的用法错误的是A、小剂量B、短疗程C、持续给药D、可用氢氯睡嗪E、联合使用排钾和保钾利尿剂2、下列各项,不属肺胀特点的是A、传染性B、病久累.
-
肺系疾病-感冒一、Al1、首次提出感冒病名的医著是A、丹溪心法B、备急千金要方C、医宗必读D、仁斋直指方E、金匮要略2、在一个时期引起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的感冒,称为时行感冒B、重伤风C、伤风D、冒.
-
中药学第二单元中药炮制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1.炮制目的2.常用炮制方法要点一炮制目的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4.矫味、矫臭,便于服.
-
RDPAC认证:RDPAC认证题库考点(最新版)1、单选新药的临床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OA.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B.赫尔辛基宣言C.药品注册管理办法D.药品生产许可证正确答案:B(江南博.
-
RDPAC认证:RDPAC认证考试答案真题及答案一1、A.B.C.D. 正单选下列哪项皮损不高于皮肤表面:O丘斑糜水确疹块烂疱答2、单选因绝经所致的雌激素减少,导致的骨质疏松症是属于:OA.原发性(江.
-
RDPAC认证:RDPAC认证考试试题五1、多选新药的批准上市并不是一个新药研发项目的成功的终点,上市后的新药还将面临的考验包括:OA.药品质量是否稳定可控B.新药上市的长期安全性监测C.新药的市场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