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题10分)1、青霉素G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A.肝肾损害B.耳毒性C.二重感染D.过敏反应I2、轻症感染的患者应首选()给药途径。A.口服.
-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试题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 .用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时可能出现寒颤、咽痛、心率加快等症状,其原因可能是大量病原体被杀灭后出现的全身性反应.
-
医院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是否为强碱性药物、高渗液体、血.
-
医院患者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1 .立即停止化疗药物注入,保留针头连接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出针头,向皮下注入解毒剂,不同药液选用相应的解毒剂,如阿霉素及柔红霉素选用碳酸氢钠和地塞米松.
-
医师协会药物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培训考试题1、临床试验的O管理体系应该覆盖临床试验的全过程,重点是受试者保护、试验结果可靠,以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A、安全Bn质量(冬)C、利益D、服务2、对于.
-
具有特殊用法的口服药物1、缓控释制剂缓释制剂是指用药后能在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控释制剂是指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的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的制.
-
关于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抗生素药物使用管理的建议我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由于抗生素主要是抗菌药物,由此造成细菌耐药现象非常严重,长此下去会造成人类对于严重的细菌感染,没有药物可用的可怕后果,。所以加强抗菌药.
-
中药煎煮有哪些注意事项?1 .容器煎药器具以砂罐、瓦罐为佳,也可用陶瓷器皿,忌用铁锅、铝锅。2 .用水多用饮用水,以澄清清洁为原则。加水量应根据药物的量、药物质地(吸水性)及煎药时间长短而定。第一煎加.
-
不设床位医疗机构静脉输液业务及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培训考试题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最常见的诱因是()单选题1A.心律失常B.感染(正确答案)C.过劳与情绪激动D.输液过多过快E.环境、气候的急剧变.
-
X县市场监管部门着力完善药品四员监管体系强化药品市场全消费药品安全“四员”(管理员、宣传员、协管员、信息员)制度是细化基层药品监管,构建市场监管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X县按照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
-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利水渗湿药【含义含义】利水渗湿指以甘淡之性的药物通利水道,渗泻水湿,用治水湿内停病证的方法。【性能与作用性能与作用】本类药物味多甘淡,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
-
第第12 章章 含硫、磷、砷的有机化合物含硫、磷、砷的有机化合物 1、掌握硫醇、硫醚的结构和命名、掌握硫醇、硫醚的结构和命名2、掌握硫醇和硫醚的化学性质、掌握硫醇和硫醚的化学性质3、掌握、掌握磺胺类药.
-
硫醇硫醇(Thiol)RCH2SHCH2SH硫酚硫酚(Thiophenol)SH硫醚硫醚(Thioether)R1SR2 Ar1SAr2R C H(R)S硫醛(酮)硫醛(酮)R C OHS硫羰酸硫羰.
-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核酸类药物核酸类药物“珍奥核酸”的争论l1998年4月,大连珍奥核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大连开发区建成一期工程。l 珍奥核酸说明书摘录 增强基因自我修复能力,显著改善脑机能,促进新陈代.
-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含义】凡以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适应证适应证】痹证痹证(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等)(现代医学的风湿性.
-
第十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10-1 高效液相色谱特点与仪器10-1-1 流程10-1-2 特点与应用10-1-3 主要部件10-2 基本原理与主要分离类型10-3 固定相与流动相 .
-
皮肤科常用制剂和药物皮肤科常用制剂和药物概述 皮肤病种类繁多,总共2千多种,常见2百多种。选择合适的药物对症处理很重要。外用药:药物和剂型 内服药 感染性抗生素 免疫性维生素 过敏性激素(1)外用药根.
-
2023-10-111了解:了解:衰老的特征和学说衰老的特征和学说老年人的生理、生化特点老年人的生理、生化特点熟悉与掌握:熟悉与掌握:老年人的药动学特点老年人的药动学特点老年人的药效学特点老年人的药效.
-
NSCH3CH3COOHOHN1234567RCO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第二节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青霉素类NSOHNCOOKCH3CH3OCCH2结构与性质结构与性质一、一.
-
三、半合成抗生素 抗生素应用于临床以来,对控制细菌性感染,保障人类健康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1、细菌耐药性普遍增长 2、过敏反应时有发生 3、由于菌群失.